每年高考季,社会议论总是热火朝天,今年尤甚。我们小区七八个大大小小不同功能的微信群,都在同时传递并哀叹一个事实,苏州高考成绩被省内其他地市尤其南通吊打,甚至不少邻居开始打起了南通学区房的主意。
身为其中一员,内心五味杂陈。我,南通人,生于斯长于斯,后在苏州求学工作并定居。看到苏州的高考成绩,不免凄然。我们择一城终老,选择了温润如玉的苏州,拼尽全力在花园式的工业园区置业,还在为自己占据了一个不错的学区房沾沾自喜时,却得到了这样的成绩。这这这,钱似乎花得有点冤,落差似乎有点大。
但,让我把娃送回老家,离开父母,只为了高考考个高分,我乐意吗?
一、与曾经的自己和解,我大概花了十四年
我05年高中毕业,迄今十四年整,孩子3岁。是孩子成长的3年,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力量,成长的力量,本我的力量,让我逐步疗愈蜕变,我才有勇气提笔写下这段灰暗的岁月。
从05年起,我就拒绝回忆那三年高中时光,高中的人和事,同学的名字,老师的名字,记忆最为模糊,自从跨出高中的大门,从没有回去过,就算回老家,我也是刻意避开那个地方,高中的同学,除了极个别好友,几乎没有联系。这是出于人的本能,自我保护。
我自小品学兼优,小学、初中,几乎都是在聚光灯下长大,是老师手心里的宝,是家长们口中别人的孩子。进了高中,凭着自己的实力,考入了两个强化班之一,当时一个年级大概14个班。学校为了培养这两个班的天之骄子,特聘了外籍老师,给我们培养语感,给我们配了全科教材的英文版,方便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教师配置更是顶配。初入校园,我总是昂首阔步,无尚荣光。然而,第一次月考就啪啪啪打脸了,自此开始浑浑噩噩、焦躁不堪、黯淡无比、不愿回首的三年时光。这是一个高手如云的斗场,而我一落千丈,从云巅坠入悬崖,爬得太高,摔得太重。
我记得当时的心理写照,不是这道题为什么错,该怎么解,我该给自己定个啥样的复习计划,让自己迎头赶上。而是,完蛋了,好没脸,我怎么会这么差,我该如何面对曾经的同学,如何回去跟爸妈交代。脑子里充斥着这种莫名的担忧,上课时常无法专注。在一个非常不安全的环境里学习,我的所有能量不是用来向外探索学业,而是用来担忧和对内攻击,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高中老师也会观察到我以及一些同伴的非正常状态,但我印象里,从没有一位老师出面和我做过深入交谈,他们只会说:“我们有些同学,专注力太差,晚自习不认真,我一进来就抬头看。能不能认真一点?” 在学生遭遇学习障碍、切实需要一位智者,带他们走出焦虑的泥沼时,他们的做法是打击、强推、警醒,他们只看到了表面的果,却从没探及过这背后真正的因。
所以,哪怕是工作之后,我离高考已经很远,看到我的母校大红喜报从四面八方袭来,我总报以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的态度,唯分数论,圈着一帮孩子,强压训练,训练出这么多机器,有什么了不起。其实,更多是想躲避,随之而来的被迫回忆、再揭伤疤的痛感。
三年,最大程度毁掉了我的自信心。在大学里,带着全宿舍姐妹,挑灯苦读,熬图书馆,拿奖学金,参加各种能够证明自己的考证,只是为了去寻找我丢失的自信心,只是为了向别人证明,我真的不差,但内心还是极度自卑。整整十四年过去了,如今,我才稍微跳出圈侑,有胆量重视这一切。
二、适应力与安全感,远比成绩更重要
如今再回顾,我把自己当年的失败,归结为四点。
1.适应力太差。适应力,对应的英文是resilience,直译成中文是弹性的意思。这来源于一个物理概念,就是弹簧或者橡皮筋之类有弹性的东西,被拉紧后回弹复原的能力。而我在高一第一次月考后一蹶不振,就是因为适应力太差。此前一直是班级里数一数二,轻轻松松打倒一片同僚,弹簧一直处于较松的状态,突然面对高中的劲敌,神经一下子被拉紧,面对逆境,再也无法回弹复原。所以,人生多有波折,真不是坏事,你的适应力在紧张、放松、再紧张、再放松的过程中不断得到锻炼,就算有再大的风雨,又有什么好怕。经历了高中的这次波澜,现在的我对世事平和多了,人生没有什么大不了,都是活一生,看你如何诠释。
2.安全感缺失。 因为考得较差,自觉无颜见老师、见父母,内心充满了恐惧不安。可是,只有在充满安全感的环境下,人才能将自己的全部心力用来探索外界,自主投入学习啊。而我的老师,只看到了我专注力不强,却忽视了我安全感的缺失这个深层次原因。这是我怨恨的来源,他们不懂学生心理,不懂教育的精髓,却永远以分数论英雄。放眼全社会,唯分数论的教育价值观已经普世,所以才有身边的邻居有把孩子送回南通教育的言论发出。
3. 社会传导的独木桥压力。 因为知道父母培养不易,因为知道父母对我成绩的期待,所以在第一次考试失利后,我才难以回弹,是社会对高考无比期待的压力,压迫了我。如今看来,高考算什么,只算一块敲门砖。也许帮你叩开了985、211的大门,但到了工作岗位上,进取心、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才是决定你是否得力的依据。可我们社会总是传导一种价值观,仿佛高考考不好,这孩子就没救了,于是老师们为了一本率为了业绩给学生施加压力,家长们被社会大环境裹挟着前行,总是盯着孩子的成绩,一批又一批考试机器被训练出来,原本灵动通透的孩子们被压得喘不上气,各种跳楼自杀层出不穷。社会应该反思,这种价值观对吗,除了制造焦虑还有什么用处?我办公室的小伙子,我特别欣赏他身上随遇而安的个性,他口中的同伴们总是活得多姿多彩,有放高利贷的、有卖四六级答案的、有开饭馆的、有开广告公司的、有做微商大发的,他们唯一的共同点是学习成绩都不太好,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融入社会、靠自己的观察和判断力去施展在其他领域的才华,并且日子过得都不差。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生道路千万条,谁说只有高考独木桥。
4. 离家的苦。 从初中开始,我就独自过寄宿生活了,两个礼拜回家一次。寄宿生活全封闭,不在探视时间,非特殊原因,家长不被鼓励入校,学校有生活老师,管理作息。表面看来,我的独立生活能力大大提升,能自己铺床、张蚊帐,打水、吃饭、收拾个人事务不在话下。然而,我的心却不自觉与父母疏远了。这是我结婚之后,把我和老公的原生家庭放在一起作对比,才发现的,只觉一身冷汗。上学期间,每天除了课业和小伙伴的共处,我没有时间和机会和父母交流我的情况,父母来校看我,我也觉得无话可说。在高中那段灰暗的光景里,父母无从体察我的情绪,我也没有合适的机会向他们诉说我的痛苦,我没有一个可以依靠的人,他们也无从下手不知该如何帮助我。 而反观我老公的原生家庭,亲子关系非常和谐,三十好几的人,很多事情还能坐下来寻求父母的见解,从父母这儿获取支撑和力量源泉。 这就是寄宿生活的代价。我亲身经历,我知道过早寄宿的不合理性与残忍。想想那些在孩子小学、初中就被送出国的娃,真的是心疼。
三、教育的本质、学习的本质、生而为人的本质
去年有篇帖子,传得很火,是讲父母苦口婆心,说,孩子,我是为了你将来能够快乐,有选择的权利,才在现在逼迫你苦心学习。龙应台也有句名言: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这些话,听上去很在理,但是又有哪里不对。这些话基于的前提是,学习是痛苦的。可是学习真的痛苦吗?我家的小宝贝两岁多的时候,要用螺丝刀自己拆汽车研究汽车里是什么,要自己拆玩具包装,探究这个盒子到底是怎么做成的,在浴桶里拿着一个杯子反复舀水看沉沉浮浮,他的学习是那么开心啊。也有大一点的孩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学习街舞的舞步,看汽车车牌车型,探究恐龙种类,研读航天史,他们的学习是那么开心且专注啊。大学里,为了拿下那个证书,制定计划循序渐进,为了进入校园社团,苦读戏剧史,熟背台词,这样每达成一个目标所获得的幸福感也是无与伦比的。就算是我们成年了,能捧上一本感兴趣的书,在躺椅上悠悠读上一段,接受下心灵的涤荡,这样的学习也是快乐无比的。
为什么,学习一定要是痛苦的呢。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接受痛苦的学习呢?现代社会,对学习的理解太过狭隘了,把学习与人的社会属性割裂了,才让人感觉很痛苦。但学习本身就是一件社会性的事,与工作生活并不割裂,无处不在。对,高考论英雄,分数论英雄,大环境如此,教育体制如此,我们没办法,但我觉得,觉醒的家长至少应该认清本质,应该能做些什么,来保护我们的孩子的学习热情。只要当学习的主体与客体高度统一,孩子内心有股驱动力,主动要学习,要成就感和获得感,学习的过程怎么可能会是痛苦的呢?
奴隶社会里边的一个冰山理论,给我启发很大。冰山理论,可以看作教育的本质、可以迁移到生而为人的本质。人,最浅表的能力就是知识和学习技能,所谓“学到老,活到老“,收集知识型的学习,到什么时候都能学,其实高考的那些知识,有什么不是知识收集型的知识。但,生活技能、性格品行、自我认知,才是真正打基础的,才是人最要的部分,最不易察觉却最难培养和改观的部分,也是教育最难的部分。追求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所不断培养巩固的专注力、逻辑思维能力、同伴交往能力、协调解决能力、目标性计划性、内驱力甚至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最看不见摸不着、难以用分数衡量的部分,才是最重要的。这些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日常,每一天每一秒,来源于家长、学校、老师对孩子的交互方式、沟通方式、价值观传导。只想说,教育体制改革任重道远。
结语: 写此文的初衷,是想发泄一下当年的怨气,驳斥一下南通教育高分背后的残酷逻辑与不人性不合理。在我对教育的理解里,那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不是全人的教育,不是我所推崇的教育。
但仔细想想,现代社会,哪家学校又不是这样呢?甚至家长对分数的膜拜心理,更甚。希望时代变迁,多元化 以人文本的教育,能真正普及渗透。谨以此文,不断警醒自己,认清本质,将教育放置人生长河中去考虑,竭力做好自己,不被社会的焦虑洪流所裹挟。
That’s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