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后台》“追寻真相”的真相,“没有表达”的表达

这是“追寻真相”的真相,这是“没有表达”的表达。这本书展现了一份影响全国的报纸新闻生产的秘密,展现了一个不断追求的媒体新闻后台操作的真相。有人说,书中文章的价值甚至可能超过《南方周末》的公开报道。这当然是谬赞。不过,它确实从很独特的角度记录了新闻与新闻人、现实与反思者。

这是一本解密《南方周末》的新闻后台操作的书,它是大报上的真相没有体现出的另一种事实,是大报上的表达没有透露的另一种表达。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没有写在报上的新闻”,第二部分是“深思成就深度”。在这本书中,一个个新闻报道背后的真相,一个个新闻报道背后的思考,都能引发我们的深思。

在第二部分“深思成就深度”的文章中,有一篇文章让我印象深刻,名字叫做《没有向“童话”低头》。它讲述了南方周末报道、制作汶川地震的新闻专题背后的故事。当整个灾难现场在外界看来犹如童话似的只有善和感动时,记者看到了更多的复杂性、更多的另一面,这时,你有没有捅破童话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勇气?

在那个平凡的星期一,南方周末的头条本应该推出策划良久的改革开放三十年系列报道。当地震发生,南方周末的节奏和重点在此后数周甚至数月发生了改变。同样变化的,是中国所有媒体的职业重心。在地震发生的当天晚上,已经有十几位记者请战入川,作者也是其中一员,在出发前他在论坛看到了一句话:“别中了“文明”的毒。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健康地活着更要紧。无论什么,民主自由爱情祖国,包括新闻,一切高尚的词汇都要放在活着的后边。好好的。然后在去看,去听。”

到达了四川,那里已经聚集了很多媒体和记者了。这是一个典型的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所定义的“媒介事件”,即对历史的现场直播。在这种背景下,面对电视台的直播、网络的海量滚动、日报的轰炸、各种刊物的轮番上阵,他们该做些什么?这里遍地都是震撼,遍地都是新闻。一幢垮塌的学校,一个背着亲人尸体回家乡的村民,一位救人最多的志愿者英雄……放在平时,每一个都是头条的不二选择,可在这里都是灾难的一部分,都只是巨大悲剧的一个角落。那时许多新闻都给作者一种同质化与碎片化的感觉,所以他们把突破口放在了方法论的拓展和丰富上。在方法论上可以有更广的视野。所以他们决定发掘三个层面的东西:1、灾难下的人与灾难中的社会。2、能不能发现和写出几个能被广为传颂、至情至性的生命故事?3、以守望者的责任,调查和思考或可避免或可完善之处。

回过头来检视地震中的媒体表现,一个关键词不容回避——专业主义。地震中媒体美好的一面源于对专业主义的坚持,例如对核心事实和现场的逼近;而为人诟病的一面亦与专业主义的游离有关。很多人在巨大的悲伤和事件面前反而忘了记者该怎么做,专业动作变了形。作者在给读者的回复中说:“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就是最大的救援。新闻传播机构保持开放的姿态,保证信息的自由流通,也远比捐款捐物更有益。”

在大灾难面前,人们会有命运共同体之感。我们珍视这种善,亦不回避灾难的复杂性。没有被“童话化”的善,才是有力量的善。

在这本书里还有许多意义深刻的文章,以后会继续慢慢阅读体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南方周末:后台》“追寻真相”的真相,“没有表达”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