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矩阵公会运营攻略

前段时间因为疫情黑天鹅,麦子跟广大朋友一样,被困在家里,不能正常工作。但比较有收获的一个成果,就是试运营了一个公益学习社群:麦子的领读工坊

这是当时社群的初衷和运营思路:https://shimo.im/docs/Vq9rcyYhPCWYhH3K/

比较开心的是,这个社群用一个月时间,人数从0增长到300+。并且带领小伙伴啃下一本超硬核的大部头:《U型理论》,共计做了15场线上直播。

当时的思路就是帮助大家去啃经典大部头,提升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不过,试运营了一期后,觉得对我帮助的确挺大的,但对于大家的帮助还比较有限。

一个原因是,经典大部头固然营养很足,但对于绝大多数人,吸收起来还是门槛很高,再转化应用就更大。而成年的学习,如果长期不能有效转化,慢慢就会丧失学习热情。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大家来自不同的行业,甚能力、职位、年龄都不同,如何能抓住大家共同的学习需求,的确需要好好设计。

基于这段时间的调研和思考,麦子决定把「麦子的领读工坊」改版成「能力矩阵公会」。我的所有新思路其实都包含在这个社群名称内,下面我就拆解一下,跟大家分享一下社群新的运营思路。

一、能力

熟悉麦子的朋友都知道,我对「职业能力」有个自己的分类方法,一种能力叫显性的「专业技能」,一种叫隐性的「通用能力」。如果用一个模型来表示,专业技能特别像水面以上的能力,而通用能力更像水面以下的冰山。

对这个理论感兴趣的朋友可参考我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https://mp.weixin.qq.com/s/N9NOWe79mqtO8CLikiNrgQ

做出这样的划分倒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我有两个判断:

所有表层的专业技能都是底层通用能力的排列组合;

随着职业生涯的延续,通用能力相比专业技能,对于职场人的价值会越来越大。

因此,麦子这么多年特别注重对于通用能力的打造。而且,通用能力还有一个更大的优势,就是「可迁移性」特别强,任何行业都需要。对于我们身处的这个不确定、行业与行业边界越来越模糊的时代,拥有多元的通用能力就越来越重要。

那到底有哪些通用能力是职场人必备的呢?这个问题我也看过很多大咖的观点,不过都没有统一的说法,所以,麦子就采取了一个博采众长、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把大咖们高频提到的通用能力抽取出来,再做结构化整合,整理出一个通用能力金字塔。

我把通用能力分成三个层次:

1、底层能力

学习思考:学习能力、逻辑思维、定义问题都属于这个维度的能力,比较偏理性、左脑思维;

人性心理:如何洞察人心,如何读懂需求,这个维度更偏感性、右脑思维;

自我管理:如何提升效能,如何进行精力管理、时间管理等都是这个维度的能力,涉及到我们的行动力、自控力。

底层能力是最通用的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就像是电脑的操作系统一样。但是,仅仅有底层能力,只能说这个人的素质过关,但不见得能实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如果要把这些能力转化成现实生产力,还需要有应用层的能力。

2、应用层

商业思维:对于我们这个时代,能看清每家公司、每个项目的商业模式,知道它到底是如何赚钱的,这个能力非常重要。就算你是纯粹搞技术的人员,具备商业思维和不具备商业思维,通用的工作给公司带来的价值也是不一样的。毕竟,无论用什么技术,做什么研究,最终还是要把这一切融入到商业交易中。

金融思维:如果说商业思维是教会我们如何用专业、劳动赚到钱,那么,金融思维就是教会我们如何把赚到的钱运用金融工具再赚到更多的钱,就是所谓的“钱生钱”。在这个时代,如果不具备金融思维,只能一辈子挣辛苦钱,生财的效率就只有单个引擎,效率是很低的。

具备应用层的这两种思维,基本就可以让我们在社会上活得很好了,甚至能实现财富自由。底层能力加上应用层的能力,会让你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用一个时髦的词叫「超级单兵」。

但这就结束了吗?你会发现真正厉害的人不光能让自己成功,还能带领别人一起成功,成为一个赋能别人的人,成为一名leader。

3、顶层能力

领导力:如何赋能他人,如何搭建团队系统,如何打造一支有战斗力的团队,是这个维度要求的能力;

战略思维:顶级的人不光是能把事做好,人管好,更厉害的地方在于他能清晰判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如何扬长避短,如何用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好的效果,这个拼的就是战略思维。

综上,我们定义的「能力」主要是指「通用能力」,通用能力可以分成七大类、三个层次。

二、矩阵

如何要成为一名职场高手,七个模块的能力我们需要都有,当然每个模块都很强是最好的。理想情况也是,最好每一年你都能在七个维度上齐头并进,这样的进步也是最平衡的。

对于个人成长,每一年在每个模块上搞一个循环,是可以的,但如果我们想打造一个通用能力的训练营,则对于带领者和学员都是不现实的,单个模块逐个击破才是可行的。

混沌大学有个理论叫「单点破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设想如果是我一个人带领大家一年学七个模块,首先我并非每个模块都很擅长,这样的带领势必是力量不足;二来,每年都是这么蜻蜓点水地来一边,也不利于实现单点破局,长久下来,可能没有打造出任何长板。

因此,我理想的社群模式不是以我为中心的「中心化」,而是有多个中心的「去中心化」。除了我以外,再招募6位合伙人,每个人认领一个模块,大家组成一个能力矩阵。

这样的好处,一是可以结合带领人的兴趣、能力、专业,聚焦到一个领域,让学员受益很大;另外,也可以让带领人更快地实现单点破局,快速打造自己的长板。

那么,在第二期,我们目前的社群还会继续存在,但因为被分成了七个模块,还会有七个垂直的子社群,聚焦到一个细分的学习领域。

我也希望每个垂直社群的带领者能发挥自己的创意,自己设计子社群的训练方法、游戏规则,只要是围绕这个通用能力的打造就可以,真正体现出「去中心化」的特点。

因为麦子是发起人,先占个便宜,「金融思维」这个坑就被我认领了。未来会组建小社群,带领大家学习最重要、最实用的金融理财、投资的思维模型,帮助大家看懂财经新闻,学会用模型解读金融时事,做出理性的金融决策。(具体玩法会另行通知)

另外,「自我管理」和「领导力」模块也已经有高手在联系我,想要认领了。所以,希望与麦子一起共建社群的小伙伴,可以速度与麦子联系起来了。

三、公会

被分成了七个子社群,聚焦于一个通用能力的训练,这个能理解。但继续保留大社群,又是为了什么呢?大社群和小社群的关系是什么呢?这要引入第三个关键词:公会。

大社群和小社群的设计,本质是为了用户分层。大社群服务的是浅层用户(比如只愿意没有压力地看看、猎奇),小社群服务的是深度用户(就是真正想折腾自己、寻求改变的一小撮人)。

小社群可以一开始做的中心化一点,效率更高;大社群就更加去中心化,鼓励多元化分享,只要不发广告都可以。

就像罗胖在介绍「每天听本书」这个栏目时说的,听书虽然不是深度学习,但是为了发现美好,谁知道哪一天会不期而遇那一本影响你一生的书呢。

同样,大群就是我想说的「公会」,在这里,大家的学习需求可以不同,只要在“我想学习”“我想进步”这个大原则下保持一致就行了,不同需求的人(看客或者各个小群的人)都可以在公会发声、分享、讨论,一起搭建一个生态。

当然,公会的人数不限,只要想追求进步的都可以邀请入群,一个群满了,我们还可以开n个群,这就成了我们共同的流量池。

创造更大价值、带来更多改变的是垂直的小群,小群可以通过公会发现对的人。同样,公会的伙伴,也可以通过大群中各个小群分享的内容发现真正适合自己,自己想要精进的领域,选择加入。如果你精力旺盛,同时加入几个小群,也是可以的。

不过,我们也希望小群和大群发的内容要有所不同。更加重的学习内容、训练内容,肯定是在自己的小群发,只服务深度用户。一些碎片化的轻度内容,或者比如一些直播想邀请观众,可以在公会做个通知。

你可能感兴趣的:(能力矩阵公会运营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