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常有之,接纳常随之

如果有人说痛苦是生活的常态,你会相信吗?如果有人说人类的痛苦是普遍存在的,你会接受吗?如果有人说逃避只会加深痛苦,接纳才是最好的应对方法,你会尝试吗?

在美国有这样两个人,他们一个是自由作家和编辑斯宾斯·史密斯,另一个是接纳承诺疗法的创始人、语境行为科学的奠基人、关系框架理论的创始人,美国内华达大学心理学系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语境行为科学协会终身主席斯蒂文·C·海斯。他们把自己对痛苦的认识,对正念练习的看法,对接纳承诺疗法的解析,写入了《跳出头脑,融入生活》这本书里。

在书中,你将认识一个新的心理学治疗方法:接纳承诺疗法,即ACT。你将会意识到痛苦随处可见,不论是逃避也好,忍受也好都并不会减轻痛苦,唯有学会接纳、使用正念,才能找到人生的真正意义,过上有活力的、有意义的人生。

痛苦的普遍性

小时以为一个人只会因生病或受伤才会感到痛苦,可随着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增加才知道,原来有太多的事会让一个人感到苦痛。那些肉体上的、精神上的,太多太多……

以前以为痛苦只是偶有之,后来才发现原来痛苦其实是常有之。人人都会感到悲伤、失望、焦虑、害怕和迷惘,只不过大多数的人都学会了隐藏,学会了不声张。

王小波曾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最自己无能的愤怒。在本书中海斯和史密斯也再度为我们剖析了痛苦产生的原因,一是思维的联想,一是语言的产生。

何谓思维的联想?就是指当我们说到一个词语,遇到一个场景,我们的脑海里就会回想起与之相关的一些往事。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时候,在我们看来明明很平常的一件事,却会让有些人大发雷霆,因为他体悟的不是当下,而是过往。

而语言的“力量”我想无需赘述,大家理应懂得。我们常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有些人说出口的话,真是伤人不浅,令人痛苦不堪。甚至留下一生的阴影,每每想起都无法释怀。

逃避的反噬性

可我们能怎么做呢?也许你会说,思维是不受大脑控制的,听到一个词语,看到一个场景,遇见一个人,它会联想起什么、回忆起什么,作为个人来讲,真的无能为力。

同样,话语都是从别人的口中说出的,他会说什么,用怎样的语音语调,在怎样的场合,作为旁人来讲,我也是无法支配的。

这样的事情发生,除了逃避,还能做些什么呢?有些人,有些事,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可是,你真的能逃避,能躲掉吗?

其实当我们想到逃避,想到如何才能避免麻烦的想法或感觉时,往往会让事情越来越糟。

思维的规则是,如果你不喜欢,就想办法摆脱,最后就能摆脱掉;但我们内心的规则却是,如果你不想什么发生,就会发生什么。而往往我们的现实生活与我们的内心规则如出一辙,这也就完美地印证了墨菲定律。

就像作者在书中所画的那个逃避与痛苦关系的圆圈一样,我们越想逃避某种痛苦,这种痛苦的感觉反而更强烈,更频繁。

接纳的重要性

乔·维泰利 伊贺列卡拉·修·蓝曾在他的书《零极限》里写到这样一句话,接纳生命才是幸福的最大秘密。与修·蓝一样,本书的作者海斯也是赞同接纳而不是逃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接纳承诺疗法,即ACT。

ACT是建立在一种新的人类认知模式之上的疗法,它是一种以研究人的思维如何工作为基础的新型心理治疗模式,从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为什么我们会感觉到痛苦,什么是心理健康。

ACT可以粗略地分为三类,正念、接纳和有价值的生活。这里的正念就是我们常说的正念冥想,但也不仅局限于此,它包括静静地散步,专心地进食,聆听音乐,甚至是慢慢地吃葡萄干……

接纳则是对所发生的一切,不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要敞开心胸,学会接纳,从而改变自己的感受,拥有积极的心态,只关乎当下,只活在当下。

最后便是有价值的生活,它包含方向和选择,只有如此才会产生价值。而这里价值不是目标,不是情感,也不是结果,而是敢于开拓的勇气,下定决心的行动和自我相守的承诺。

莎士比亚曾说:别在树下徘徊,别在雨中沉思,别在黑暗中落泪。向前看,不要回头,只要你勇于面对,抬起头来就会发现,此刻的阴霾不过是短暂的雨季。向前看,还有一片明亮的天,不会使人感到彷徨。 

这一次希望在你的选择中不再受限了固有的思维,就像海斯所说的一样,跳出头脑,融入生活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痛苦常有之,接纳常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