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与安生》|青春的放逐与自我的和解

文/汝之尾巴草

安定的是生活,漂泊的是青春。我们都渴望肆意自由地活着,就像安生。可我们都得告别青春,跟自己握手言和,然后活成七月。当然,活成七月不是宿命而是最好的结局。      
                                                                                                                      ——题记

第一次看这个故事的时候,大概也是十三四岁的年纪,那个时候,看到温暖的七月和孤独的安生,我不会哭,只是觉得有点落寞。二十三岁,再次看到被搬上荧屏的《七月与安生》,我却哭得不能自已:七月还是温暖的七月,我们却谁都无法活成安生。

在书里,安生是个言辞尖锐、桀骜不驯的女生,她能用几分钟的时间快速爬到香樟树上,像只小鸟一样坐在树杈间,透着阳光、眺望远方。

她像一棵散发诡异浓郁芳香的植物,她有她的诗和远方。白衬衫、洗得发白的牛仔裤、光脚穿球鞋;她会在茫茫野地生火煮咖啡、在冰冷的溪水中洗澡、躺在睡袋上看满天星斗。

她有着像越南女人一样沧桑分明的轮廓,有着被咖啡和香烟摧毁的枯黄面容,满身的伤疤、坚定的眼神……

这就是安生。不安分、不平凡的活着。她孤独、她放逐自我,她渴望自由又想自我救赎。

而七月不同。她温暖、柔和。有爸爸妈妈,有常年生活的小城。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温暖和煦的男人,不用走远、不要漂泊,就是她最幸福知足的人生。

她就像一个刚刚晒干的花生米,让你想咬一口。她拥有很多,但偏偏多了一个安生。这个叫做安生的女孩,从十三岁起就走进了她的生命。她们一起洗澡,一起睡觉,一起挑选内衣,一起分享许许多多。

可是两个人之间总有分享不了的,比如家明。这个温暖和煦的男人只有一个,却被两个女孩都遇到。故事到这,本该成了两个女孩为了一个男人而撕扯决裂,但我们都知道不是这样。

世间有许多事情,我们无法从它寂静的表面猜测到暗涌。比如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相遇,或者他们的离别。面对无法分享的家明,安生选择了漂泊远方。她放逐自己到天际,追随着自由,也品味着孤独。

我记得,原著里的安生最终还是得到了家明,哪怕只是短暂的交合。她生下了家明的孩子,以生命为代价,换得了新生。而七月,最终收养了新生的小安,和家明一起,用一种别样的方式,永远记住了这个曾来过他们生命的女孩。

还好,电影里不是这样。电影里七月选择了踏上安生曾经的路,她去漂泊,去体味安生曾体会过的孤独和自由,也替代了安生的结局和宿命:在二十七岁的时候,生下孩子而死的她永远走在了路上,永远去追逐那份她最羡慕、最向往的自由和洒脱。

比起原著里两个人因为爱一个人而决裂,因为爱一个人而互相撕扯到必须有一个人要死去,我更喜欢、也更相信电影里的结局。它让我看到、也让我坚信:七月就是安生,安生就是七月。她们是两个人,又不是两个人。

她们就像整个的青春旅程,一个站在青春这头,一个站在青春那头。安生是我们大多数人渴望的青春,自由、洒脱、肆意欢笑和哭闹。而七月,是我们大多数人所过往的青春。

在青春呼啸而来的时候,我们都想远走,都想去看看远方。我们想要诗和远方,我们渴望轰轰烈烈,我们有无处安放的孤独和躁动,我们不愿与自己、与现实妥协,我们总想有个人足够了解我们,和我们分享一切欢笑悲伤,可我们又想有自己的青春禁区,那里谁都不能进入,谁都不能分享……就像家明,就像青春时期脆弱的爱情和骄傲。

还好,我们都终将学会成长。看过了潮起潮落、云卷云舒之后的我们都将与自己握手言和。就像青春呼啸而来又呼啸而去。

没有经历颠簸流离的七月不是完整的七月,而没有拥有温暖停留的安生也不是完整的安生。她们用两个人的经历来演绎一场完整的人生。

最终,镜子里的安生亦是七月。最终,写下故事的既是七月也是安生。她们不是两个人,而是一场完整的人生。我们孤独叛逆、流离颠簸,最终都会与自已握手言和,然后告别青春,迎接成长。

再见了,七月和安生,再见了,我的青春

PS:“我们被迫放弃的东西太多了,写作是拯救自我的方式,上帝应该不会剥夺”。这句话真的很喜欢,它将支撑我继续坚持创作!

我是尾巴草,点个赞告诉我你来过,好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七月与安生》|青春的放逐与自我的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