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学会这样思考,文章写起来更简单了

网上曾广泛流传着一句话:没有逻辑思维能力的孩子,就是潜在的差生。

这句话看上去有些骇人听闻,但是却话糙理不糙。没有逻辑思维的孩子不一定是差生,但是一个不具备逻辑思维能力的孩子却也很难飞的更高更远。

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

小时候我学习不错,但是仅限于语文和英语这两门,数学物理都差的一塌糊涂,成为明显的拉分项。

长大后,工作了,也因为逻辑思维能力差,导致工作的时候总是找不到重点,思维跳跃。常常因为写报告或者写策划文案的时候,没有亮点,而不得不一次又一次返工。

这个过程无疑是痛苦的,我也深刻体会到逻辑思维的重要性。

逻辑思维有多重要?

美国国家“天才儿童协会”的官网上有一个关“天才孩子”的特征描述:

看到张图,我更加确信:一个聪明的人,他的逻辑思维一定是非常强大的。

早在上世纪 70 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曾有过这样一个规定:无论文科、理科的学生,都要把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放在首位。

美国电影《教父》中有句台词: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我很认同。

假如领导或者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题),有的人看一眼就能找出重点,而且能在短时间内做好一份方案(答案),能够向领导(老师)简单精练的讲述自己的想法;但是有的人,却百思不得其解不得其法,或者作出一份不符合老板(老师)要求的答卷。

如果你是老板会给谁升职加薪呢?毫无疑问是第一种,对吧?

那如何培养逻辑思维呢?

最近看了一本《逻辑思维》的书。

这本书是由日本最大商学院——顾彼思商学院的教授嶋田毅写的讲义编著的。

整本书的目录清晰,框架明了,行文简洁,语言精练。从理论到实践的讲解都通俗易懂,让读者很容易就能抓住其中重点。

可以说书如其名,非常有逻辑,看完以后我深有感触,这本书教会了我非常重要的逻辑思维的方法,写下来跟大家分享。

书中,作者将逻辑思维最基本的原则归纳为四条。

1、将结论明确为“是/否”

2、通过“因为”“所以”来思考

3、结合事实

4、切中论点,顾及整体平衡”

作者说,只要学会遵循这几条来思考问题,就能自然而然的构筑起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的应用

1、将结论明确为“是/否”

也就是当我们看待一件事情,或者要表达某种观点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观点明确。

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假如到了中午了,同事喊你去吃饭,去或者不去?总要给人家一个肯定的回复;某个事情,做或者不做也要有一个明确的打算;去某个地方,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也要有个清洗的目标。

2、明确了观点,再来思考第二点,因为和所以。

我们平常做事情,都有一个因果关系。

比如,人要吃饭,为什么?因为不吃饭会饿,所以要吃饭。

这里就存在一个因果关系。

同样的道理,任何事情都不能直接从观点直接跳到结论,要思考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思考呢?

通常我们可以以事实前提为基础,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判断,形成思考的条理。

这个条理可以是由因及果,也可以是由果及因。

【根据——所以→结论】或者是【结论——因为→根据】

我们可以通过两个办法来进行推理。

一:演绎法。所谓的演绎法就是即通过事实和普遍法则来推导最后得出结论。

二:归纳法。归纳法则是通过找到多个事实的共性特征,来总结归类。

3、做到了以上两点以后,还要思考一个东西,那就是事实

什么是事实?事实是指现实情况和社会上普遍接受认同的道理、原理或者原则。

而判断这个事实是否符合的标准则是是不是有足够的理论依据或者逻辑依据。

这就好比我们写议论文,那这篇文章的论点有了,但是要论证我们的观点,就一定要有足够的论据来支撑,否则这篇文章就是空洞无物,很难得到大家的认同。

4、做到以上三点,就差最后一步了,那就是要回归本体,切中论点,顾及整体平衡。

这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就是在思考的时候,要顾及整体的情况,不是单独观察其中的某一个要素,必须要统筹全局,确定在没有漏掉重要论点的情况下,再做出最后的判断。

这几个原则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真正到了用的时候,还是需要很用心的。

我们可以简单构筑一个逻辑关系:问题是什么?问题在哪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一开始不要怕出错,多思考就对了。每次思考的时候都形成自己的一套固定模式,不知不觉产生你可能会产生更多想法。例如“换个办法或许更好”、“这次没做好,下次想个更好的方案”之类的想法。

这样坚持下去,逻辑能力就会逐渐得到提升。

万事开头难,但是只要坚持了,就会看见更好的成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逻辑思维》学会这样思考,文章写起来更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