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用心区分声音

时隔多年,我尤记得我上高中的第一堂课,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杨先生站在讲台上自然笔直,轻描淡写的问了一句——语文是什么?

肤色黝黑,相貌清癯,语调说不上从容却暗含一丝淡雅,轻轻柔柔的抛出的一颗“小石子”,便在水平如镜的湖水里泛起阵阵涟漪。

同学们各抒己见,而我则像一匹潜伏在暗处等待时机一把扑倒猎物的狼,轻蔑而又情绪高昂。

终于,波澜微开的水平面渐渐有了平息之势,一匹孤傲不驯的狼,怎么能错过这借着缺月肆意嚎鸣的大好机会呢?

“老师,语文是统治人思想的工具”

“砰……”

果然像一颗原子弹炸落在广袤的平原,老师和同学的惊愕表情分明就是那凝聚窜升的蘑菇云,极大的带来了年轻气盛的虚荣感。那个时候,我的语文,我的回答,便是我的人生境界——清奇、求异、天马行空。

多年后,我站上了三尺讲台,昂首挺立,嗓音浑厚低沉,情绪饱满,也问出了同样的问题——什么是语文?

而我顿感遗憾,仿佛再也没有像那个年代一样,无论对也好,错也罢,去用自己的心去回答自己听到的问题的人了!

当一篇篇亲近自然,感念乡土哺育的阅读文章出现在课堂里,试卷上。同学们叫苦不迭的怨怼,曾几度让我疑惑。这个没有炊烟的年代,谁敢怪罪这群可爱少年理解不了“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幽雅意境呢!

但这并非最可怕的事。

当许许多多的优生,我与之交流,发现他们的试卷做的几近完美,可一问他们的经历和感受,他们完全不赞同自己书写的观点,甚至未曾有过类似的经历,他们的目的和我的无奈如出一辙——得分、判分!

我有时候在想,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语文到底是要培养怎样的人出来呢?

虚的?伪的?浮夸的?高傲的?

还是:

真的?正的?诚实的?谦逊的?

或者:

圆融的?通达的?文质彬彬的?

我一直在一线教育里用最真实正直的独立人格,传递着三观,我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一颗颗树苗。

我可以做到不以家长的意志为意志,我可以做到不以学生的意志为意志,我甚至可以做到不以自己的意志为意志,我只追求客观的真理与社会需求。

极端的教育造就极端的人性。要么叛逆至死,要么迎合至上。这是本世纪最不乐观的一种“病症”!

而“语文”恰好肩负起治疗这病的责任。

我曾得到过名校学生“这才是语文”“比我们老师讲的还要好”的评价。

但当我听到第二种声音的时候,我不是高兴,反而惶恐,因为我深知孩子们有评价暂时站的比他更高的人的权利,但未必有评价其水平的实力……

没有人可以做到100%被喜欢,被接受,唯有用心去区分外界乃至内心七七八八的声音,你才会真正的明白你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人。这个社会需要怎样的新鲜血液。

语文,永远是人文科学的塔尖,我们执着于“人”,教诲于“人”,我们同样受教于“人”,问道于“人”……我们用耳朵去聆听大自然奇妙的声音,我们更用心去区分大千世界各种好的、坏的、悦耳的、刺耳的声音……

这样的认知,同样是我此时的人生之境——豁达、存异、脚踏实地。

你可能感兴趣的:(语文,是用心区分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