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女儿的信——论爱情》


        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忠贞; 有“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信任;有“问世间情为何物?总教人生死相许”的执著; 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思念。爱情的缠绵悱恻,被诗人演绎得淋漓尽致。牛郎与织女,白蛇与许仙,焦仲卿与刘兰芝,梁山伯与祝英台,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电影泰坦尼克号里的罗斯与杰克·····  这些爱情故事哀婉动人,成了千古绝唱。少男少女对爱情怀着美好的憧憬,对这份情愫产生神秘的向往。可是,爱情是什么呢?爱情的真谛是什么呢? 作为母亲,作为教师,我们该怎样引导孩子去面对这一个严峻的人生话题呢?有没有教育的智慧?能不能为孩子指点迷津,给孩子指向人生幸福的道路?读一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论爱情》,或许能得到更多的启迪。

         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一个父亲,面对一个正值花季年龄的女儿问及爱情是什么的时候,他没有回避,也没有教条式的说教,而是从自己小时候在奶奶那里听到的故事说起。上帝创造了男人和女人,教给他们搭窝棚,种植,然后说:“你们在一起过日子、繁衍后代,一年后再看你们过得怎么样?”一年后,上帝来看他们,从他们眼睛里看到了一种神秘的力量和不可思议的美。这种美胜过上帝创造的一切事物,甚至胜过了上帝。上帝恐惧、嫉妒,说气愤地说:“人啊,我要让你立即变老,让你青春和力量都消耗掉。五十年后,我再来看你们。”五十年后,上帝真的到来了。只见原来的窝棚不见了,代替它的是一座漂亮的木屋,空地上建造了花园。儿女们正在田地幸福地劳动着,孙子们在草地上嬉戏玩耍。老头儿和老太太一会儿看看天边的朝霞,一会儿看看对方的眼睛。上帝从他们眼里看到了更持久,更强大的美。上帝更加气愤地说:“不行,人啊,我要让你死,让你在土里腐烂,变成尘土,我倒要看看你的爱情变成什么样子!”三年后,上帝来了,看见男人坐在一座坟墓边,满脸忧伤,但神情更加坚毅,全身焕发一种不可思议、令上帝恐惧的人性美。这时上帝意识到,在人的身上,不仅仅是爱情,忠贞,还有刻骨铭心的思念。上帝央求人说:“人,把你的美让给我吧。无论拿什么都行,只要你答应我。”人说:“不行啊,美实在是太珍贵了,只能用生命来换,而你,上帝,据说是永生的。”上帝无可奈何,只好懊丧地离开大地回到天空。

          父亲用这个故事,告诉女儿:爱情是美好的,它包含着“忠诚”“心灵的追念”人性的光辉,人只有在像人一样去爱人的时候,才算得上人。如果不会爱,不把自己提高到人性美的高度,他永远不会变成人。接着,父亲又用实际的例子谈谈有些年轻姑娘的所犯的错误而失去了快乐、健康甚至生命,告诫女儿:爱情不仅是美好的,还应该明智、机警、审慎甚至挑剔。记住,生活里不仅有善良和高尚,还有邪恶、奸诈、虚假、欺骗。你的心应该坦诚、善良,也应该严厉、坚强、果断。

       然后,父亲又给女儿打了一个比方,一个雕刻家遇见一块质地良好的大理石,他精心地雕琢,累得满头大汗,终于将大理石变成一朵鲜活、美丽的玫瑰。付出了劳动,他才会倍加珍惜。不懂得通过劳动收获爱情的人,只是一个披着兽皮的原始人。父亲让女儿记住:采摘爱情的花朵也需要劳动、心灵和才能。由本能驱动而相互吸引的不是爱情。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他抬起了自己的头,看得见天上的星星。人更加看重的是精神上默契与情趣的契合。如果连自己都不知道该把感情的小舟划向何方,任它随波逐流,那么不仅不会有任何幸福,相反,还可能遇到极大的灾难。

         爱情是一种责任,爱情的幸福也在于对别人承担着责任。爱情与孩子也联系在一起,孩子的幸福,亲人的命运,都取决于你想象中的爱情是怎样的,取决于你希望在爱情里寻求什么,得到什么。有很多青少年,早早地辍学,结婚生子,他们又怎能担当起教育好自己孩子的责任呢?这种早婚现象在村庄里非常普遍。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我们都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周围的人以及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人。一个人,只有当他不给别人造成灾难和痛苦,不破坏别人的幸福和安宁时,他才会感受到自己的平安和幸福。

       孔子说,人生有三戒,气血未定时,戒之在色。正值花季的少男少女们,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如何认识和对待爱情,关系到人生之路的选择。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对孩子的引导与教育,对学生责任心的教育应该贯穿始终。爱情虽美好,选择当谨慎,爱情虽珍贵,拥有智慧才会更长久,更幸福。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给女儿的信——论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