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炫富女开豪车进故宫谈亲子关系

01引言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是一个知识翻番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望子成龙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不光孩子接收的信息量暴增,家长学到的知识也各有千秋。甚至同一家长收到的信息都是门派各异。很多中国传统家庭受西方育儿理念的影响,饱读成功案例,却在具体的事儿上拿不准主意。


时事一近日,“量子波动速读”培训乱象进入了人们视野。说的是有一些“全脑培训机构”,声称能帮助孩子5分钟读完10万字还能完整复述,很多家长信了,结果可想而知。

为什么家长会不惜代价做出超乎大胆的决定?因为他们太爱自己孩子,恨不能掏心挖肝,但不知怎么做才算到位。大家应该记得2018年的热播剧《娘道》吧。这部剧拍了将近一年,导演郭靖宇和主演岳丽娜是两口子,没办法天天在家陪孩子,就把孩子们带到剧组,安排了小角色。不用说,孩子们跟着剧组肯定不及在家舒服,而且要时不时演哭戏,大家看着都心疼。但孩子长大后,想想过往,除了记得盒饭好不好吃,天气好不好,最深刻的印象肯定是父母怎么安慰她们,怎么和周围人打交道。谁说童年的记忆是模糊的?童年再短暂,孩子这棵小树的枝干也早已开枝散叶,初具规模,并且无法锯掉重长。


时事二昨天,有一名硕士女子开着奔驰驶入故宫,称“被故宫邀请进入”“此处允许驶入,合规合法”,后来又把这两条微博删除了。网友把她之前炫名表、晒豪宅的视频晾出来,致使民众哗然。

为何有些孩子长大,即使获得高学历,却丢失了健全的人格?一言难尽,但可以肯定的是,她的成长环境出了问题。



02如何在海量育儿理念的汪洋大海中畅游无阻


早在一百五十年前就已经出现这个问题了。当时推行洋务运动,面对国外或好或坏的舶来品,制定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在谨慎地开动脑筋。现在情况似乎更加复杂,因为扑面而来的不光有国外的科学技术,还有文学艺术(比如好莱坞电影,拉美文学),也有听来新鲜的育儿理念。

这时问题来了,是做一个令人尊敬的传统父母,棍棒出孝子,还是接纳国外的最新教育理念,与孩子建立互相尊重的亲子关系?


下面抛出个难题,我们一起试图解决一下。


问题有一次,豆豆妈妈在睡午觉,隐约听见客厅有窸窸窣窣的声音,像钥匙抖动的声音,坐起身一看,发现豆豆在翻钱包,抽出了一张面值不大不小的纸币。

讨论:有的父母可能跳起来就是一顿毒打,不由分说;有的父母可能会问问孩子为啥这样做,然后温柔地告诉孩子,以后可不许拿父母的钱;有的父母可能问明原因之后,还会分析自身原因,是孩子想买东西交朋友,是有小霸王威胁孩子,还是平日父母给的零花钱太少?方法各不同,越到后面的方法越细致,也越接近科学育儿的真谛。

分析:与孩子沟通时,深入沟通没错,互相尊重也对,但无法否认的事实是,有些红线是不能逾越的。比如,用铅笔扎其它小朋友的眼睛。这些红线从小就要根植于幼小的内心,不仅在孩子有越线动机时,而且在读安全绘本、看电视剧或者见到别人有不当行为时,父母都要在孩子心中播下一颗善的种子,这就是规矩。“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知大家在古装剧里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一旦家长说一句“跪下”,无论是大孝子还是不肖子,都会“咕咚”一声跪下。为什么?因为家长从小就没有给过第二种选择。同理,对于涉及红线的行为,父母不应把那句象征民主的“好不好”放在嘴边,因为一旦第一次在原则问题上态度摇摆,第二次再有这个问题时,孩子就像一课被雷击歪的小树,不知道再回倾多少度才能站直。


看来,不管是哪里来的教育理念,最重要的是,不要生吞活剥,要放到具体情境中才有意义。鲁迅先生1934年发表过一篇文章《拿来主义》,里面有如下一段话“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现在面对国外的教育理念,既不用恐惧,也不用全盘笑纳,倒是应该像鲁迅先生那样,大胆拿来,大胆取舍。有的宝妈说“育儿是不允许失败的事业”,其实育儿有几个是败得满盘皆输,又有几个是成功得盆满钵满的?造成失败的原因,多是父母不愿学习,或是学得一知半解罢了。


0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生在这个瞬变如光速的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没有人手里有一颗魔幻水晶球,摸一下就会看到未来想知道的样子。父母除了基本的衣食供给和日常陪伴,最可能带来复利的教养行为,就是读书和实践。这样有望成就一个知行合一的好孩子。


这和贫富不是百分百挂钩的。举两个家庭的例子。


家庭一农村家庭,父母务农,不大会辅导孩子做功课,但会想方设法找会辅导的亲戚或邻居,请教不会的题目;母亲喜欢听孩子念书的声音,她常停下手中的活计,面带微笑地倾听;妈妈请了村里会写毛笔字的老大爷教孩子学毛笔字,不计较邻居说三道四;妈妈会拜托上大学的亲戚,每次放假帮孩子捎几本书回来;农村红白喜事和各种民间活动,每次妈妈都会带孩子凑热闹;妈妈对自己种的东西引以为傲,孩子也饶有兴致地参与其中;母亲教育孩子要知恩图报,孩子为了报答家乡,之后学了农学,回乡创业,造福一方。


家庭二《我的前半生》里面的平儿,父亲出轨,他搬离了从小生活的明亮房子,住到一个冷清晦暗的房子里。因为不适应,他天天晚上闹着回爷爷奶奶家。那时爷爷奶奶爸爸后妈已住到那套房子里,每个周末平儿可以去住一天,去了就不肯跟妈妈回家。于是,妈妈用玩具吸引他,爷爷奶奶用零食留住他。平儿得到了比平时多好几倍的玩具,但却没人晚上陪他读书,也没人带他出门到远点的地方转转。

之前有个话题炒得沸沸扬扬:“寒门难出贵子”。其实路就在自己脚下,都是靠自己蹚出来的。现在寒门生活条件再差,也比余秋雨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过得不知好上多少倍。真正可怕的不是物质的贫穷,而是精神上的无望和方法上的自暴自弃。总之,每一个农村的贫寒家庭都可以努力过成“家庭一”,而每一个城市的富裕家庭也可以努力不过成“家庭二”。


开车轧故宫地砖的女子学历够高,然而“为别人着想”这几个字认识她,她却不算真正认得这几个字。无论怎样,只有动用手头所有的教育资源,“忠孝节义”也好,《正面管教》也好,让孩子懂界限,明善恶,最后的效果总归是好的。这就叫,殊途同归。



写作者介绍:扬绛心,85后工科宝妈,最近专心学习阅读、写作和育儿。微信公众号“读书人的成长日记”,欢迎同道中人交流学习,非常感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炫富女开豪车进故宫谈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