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反思

      今天很荣幸能够再次跟随张齐华老师学习有关小学数学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张齐华老师以其平易近人的交流态度,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和大家共同沟通讨论。向我们揭示了数学教师所应该具备的学科素养应该包括专业素养、教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其中专业素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数学教师应有的数学功底。它包括学科知识的积累、教学方法的积淀、数学思维的渗透和数学眼光的独特。在这里,他向我们举例了数学中经典的七桥问题:在两座小岛之间横跨了七座大桥,如何不重复不遗漏的从A岛走向B岛,欧拉用数学的眼光将现实问题与数学进行巧妙的结合,通过讲小岛转化为点,将大桥转化为线段,这样就变成了数学中有趣的一笔画问题,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将复杂信息简约化能帮助我们去更好地解决问题。

      关于教学素养主要包括教师对教材、对学生和对课标的理解力;包括优秀的教学设计;课后及时的教学反思;以及把优秀的教学思想融入课堂付诸实践。第一阶段他结合人教版教材《数字1-5的认识》深入浅出的分析了数学信息的有效获取和数学信息背后隐藏的知识背景,他能够在情境图中介绍数字2的认识时提出为什么是两只大小不同的犀牛?从而揭示数是对量的反映,量的多少决定数的大小,虽然两个犀牛大小不同,但反应的出的数是2。也就是说,数字的大小和量的大小、颜色、形状等属性无关。在介绍数字3时,他向我们提出为什么可以用三个羊头代替数字3,而不需要花出全部的羊时,结合我们的古代的战利品和现今人口普查,当部分和整体具有同一性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部分去代替整体。介绍4朵白云的时候,避开4只小鸟。也就是说除了在表示动态活的物体的时候,也可以用数字用表示静态的物体。通过对这一简单数学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让我们对教材设计并不简单,对教材理解又有了更深的认识。在第二阶段,它引入了三角形的稳定性。通过公开课老师设置的用木棒制成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让学生去拉伸感受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但是通过个别学生的质疑,尝试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通过拉伸并不太具有稳定性,这样教学比较肤浅,接着他引出用三根4cm,5cm和6cm的小棒去摆三角形。让学生发现不管怎么去摆拼,出现的三角形始终是大小相同、形状一样。这样来揭示三角形的稳定性更具深意。第三阶段,在介绍长方体的特征时,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是让学生去观察发现有4条长,4条宽,4条高。而是让学生利用长方体框架自己去抽,去拔,使剩下的棱数量最少但并不改变长方体的大小,从而得一个顶点出发的三条棱叫做长,宽,高这一客观依据,耐人寻味。也就是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要只停留在表面的教学知识,而是要深入到教材体系的数学思想中去,不断的去学会反思。结合这两天自己在上角的度量时想到我们借助学生的先前经验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例如之前孩子在二年级学习长度单位的测量时,是让学生先用铅笔、橡皮、搾等工具去测量一个物体。但是因为每个人选的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就不同。从而倒逼学生产出统一度量工具的必要性——尺子的诞生。那么在三年级学习面的测量时,是先让学生通过字典去密铺、课本去密铺感受物体面的大小,但是因为每个人选的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就不同。从而倒逼学生产出统一度量工具的必要性——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从而体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同样的,在测量长方体体积的时候,学生就会自己明白为什么要产生统一单位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必要性。那么我们在测量角时,同样也需要学生有这样的度量意识。我可以用选择自己的制作的角去度量,但是发现每个人所制作的角大小不同,测量的结果也就不同,倒逼学生产生我们必须铲统一相同的度量工具,也就是量角器的出现。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出量角的工具,比如只有外圈刻度的180°量角器或者360°量角器,自己去运用,去改良,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具有度量的意识。在以后碰到相同的问题中,让学生学会尝试去解决问题。

      科学教人求真,人文教人求善,艺术教人求美。希望在我们的数学课堂里也能使学生学会真、善、美。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学数学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