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圆》|在一言难尽的八月里读张爱玲

想煲汤,拿起妈妈前段时间寄过来的春砂树根,却发现上面已覆盖了一层白白的霉菌。是啊,这八月尚未过完,就已经足足下了有二十天的雨。那是妈妈寄予厚望的春砂树根,被白白的霉菌覆盖,不能告知她,就如很多的事不能告知别人一样,便构成了一言难尽。整个人生就是一言难尽的,所以人们就发明了——小说

虽从2016年开始奋发图强要读很多很多的书,特别是小说类,可如今世界上那么多出名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也才读了冰山一角。

一个作者不保持阅读,是很有危机感的。可带课期间无法阅读,时间连一根针那么大小的空隙都插不进。我也是没有我的,除了买菜、做饭、吃饭、睡觉、带课,我必须是没有我的。课程结束,我需要以阅读来找回我自己。我不知为何要想去读张爱玲,就如之前一股脑地读起三毛一样。

选书,靠的是直觉,不看任何内容简介,第一部就读《小团圆》。读完回头想想,还真是应了当下的某种需求,从写小说的技巧上又拓展了我很多认知。

张爱玲一生多产,《小团圆》是她后期,甚至是最后一部作品。一看书名就觉得别有用意,一般来说,“团圆”都是好的,经常会说“大团圆”,而这个“小”字本身就产生了戏剧感、艰难感、冲突感,或许它里面写的都不算是“团圆”呢。果真不是。

读完《小团圆》再读其他的作品,比如《倾城之恋》,《琉璃瓦》之类的,竟发现有如此大的区别。可以说,《小团圆》是一部沉淀的收官之笔,之前的作品较这一部的艺术价值,无法媲美。

不过,读的时候有些艰难,有几次想放弃,又被她某些描述所吸引。也就是说,故事本身不吸引我,吸引我的是她的语言风格。例如开篇的这一句:

莉快三十岁的时候在笔记薄上写道:“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

好的描写,短短几行字就能把人带入一种氛围之中,让人对这个人物产生一种感知——她,这是在等心上人?而这字里行间中透露出多少自欺欺人和不愿接受事实的无奈呀!

阅读起来之所以艰难,是因为情节太跳跃、太散,以及人物繁多,关系复杂。

读完,回看张爱玲生前委托处理书稿的遗嘱执行者宋淇给她写的书信,他也觉得前几章太散了,甚至乱。原来张爱玲写小说是从不做修改的,而现在我们读到的《小团圆》是在宋淇的要求下她才做出修改,而她生前都没能改完。所以呢,作为读者,读着确实辛苦,需要秉着谦卑和耐心。我是本着学习的态度来读的,并非是享受阅读快感来读的,所以我坚持了下来。

读完小说,又找了她人生履历来读,也就对她这种风格,人物的刻画有了几分“同情”。看过一些评论,多数都是这样评价她的作品——张爱玲塑造的人物得不到读者的同情。

确实是。她塑造的人物,多数是女性,可谓是描写了女人人性中丑陋、阴暗,特别是女性独有的见不得光的狭隘小心思,但不乏又有一些在封建社会末期到民主社会转折中出现的、尚未成熟的先进、独立、自由的女性思想。那些女人都有可怜的一面,但又有可恨的一面,所以得不到读者的同情。不过,作为小说作品,得不得到读者的同情好像不是判断作品好坏的唯一标准,张爱玲的作品里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起码描写的能力非常强。

在阅读期间,虽然有点强迫自己读下去,也还是做了很多的笔记,以至于我对“九莉”这个人物有了很多的同情。后来,结合张爱玲自己的经历,无疑这个“九莉”就是她自己了。再看看一直以来人们对她的褒贬不一,也就理解她为什么会有那样尖酸、刻薄、冷漠的描写,也就了解她的作品里为什么没有一点点温存。

《小团圆》里的主人公九莉从小被亲生父母过继给伯父母,而她不管伯父母叫爸爸妈妈,还是照样称作伯父、伯母,而对自己的亲生父母却要改口称为:二叔、二婶。所以,她从小到大都没叫过什么人“爸爸妈妈”,这样的称呼在她的世界里不存在。

这样一个情节的设置,不管是不是张爱玲自己的经历,都非常有力地描写了这个人物从一出生就被全世界人遗弃了。她是一个没有爸爸妈妈的人。即使家族里上上下下有数不清的亲戚、关系,她总像是个和这个家族毫无关系的,只是为了生命的维系,她需要呆在这个空间里。

这和张爱玲的原生家庭所给予她的影响是一样的。小说未必是根据作者的亲生经历一板一眼地写,那样就变成自传体了,以不同的情节来营造同样的效果也是可以的。不过,对比她的履历和《小团圆》里有很多情节其实是一模一样的,比如,她被父亲软禁、被母亲嫌弃、被情人出轨等等。如果想了解她的一生,看《小团圆》就够了。

其实,读到某些细节,对流传着说她爱钱、爱出风头、爱名利、薄情等等这些性格特征,还是很能理解的。人的性格特征是一回事,从她的成长经历去看待她的特征又是另外一回事。加上她人已不在尘世,我们讨论的应该是她的作品所传达出来的风格特征,而在这一点上,她的作品确实有很多值得学习和鉴赏的地方。

对于“薄情”这一点,我想,一个孩子刚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不会自己薄情起来的,肯定是周围的人先对她薄情。她的整个家族,除了祖父母沿用下来的老仆女韩妈之外,没有一个人对她有半点的真心和关怀,然而等到她长大成人,连韩妈对她的好也只是“她热爱的是自己的事业(钱)”罢了。这样的成长环境,叫一个人如何不心寒,不薄情呢。

《小团圆》里有很多描写和场景都让我想拿起笔来作分析,因为这样的书写背后隐藏的信息、所拓展出来的人物心理,让人震撼。

下面摘选几段:

她爱他们(祖父母)。他们不干涉她,只是静静的躺在她的血液里,在她死的时候,再死一次。

这是九莉追溯爷爷奶奶故事时内心的独白,让人从中了解到九莉对父母、养父母施予她命运操纵的对抗、愤怒和怨恨。这种描写无疑让人感到冷,这是无言的对抗。冲突在无言之中翻滚,表面却毫无声息。

忽然来了个空隙,正要走,又踌躇了一下,仿佛觉得有牵着她手的必要,一咬牙,方才抓住她的手,抓得太紧了点,九莉没想到她手指这么瘦,像一把细竹管横七竖八夹在自己手上。心里也很乱。在车缝里匆匆穿过南京路,到人行道上,蕊秋立刻放了手。九莉感到她刚才那一刹那的内心的挣扎,很震动。这是她这次回来唯一的一次形体上的接触。显然她也有点恶心。

这是描写九莉和母亲为数不多的肢体接触,描写得让人心酸,竟有这样的母女,这样的生分,比陌生人还要嫌弃对方,竟然用了“恶心”。由此可见,母亲对父亲是有多恶心,才会对他们生出来的孩子这么恶心。把她过继给别人也就算了,连看着她的样子都觉得恶心。这是怎样的一种扭曲的情感啊!也怪不得张爱玲会那么薄情了。

关于母亲的描写算是《小团圆》里的重点。这位母亲的人性是极其的复杂。

她看见他细长的方头手指跟她的一模一样,有点震动。

这是九莉帮父亲剪指甲时发现自己的手指像父亲的,她突然有种触动,第一次在生理上感觉自己和世界上的某个人有所牵连,因为在她的世界里,她一直都是孤独的。这个小细节看得让人心酸,人物极其可怜,而这点点震动也只仅存于她自己的心,父亲从来没有正眼看过她。她也让这一点触动内心的些许牵连快快闪过,她不想自己有任何关于美好、关于人与人温情的联想。

九莉想起小时候抱着猫硬逼它照镜子,它总是厌恶地别过头去,也许是嫌镜子冷。

这是九莉为老仆女韩妈画了一幅画像之后,韩妈说:丑相!九莉想起自己给猫照镜子的场景。其实,嫌镜子冷的何止是猫的,是一切的人,镜子总会照出我们无法接受的那一面。所以,张爱玲的描写真的是入木三分。

蕊秋替九莉把额前的头发梳成查尔斯王子的横云度岭式,直头发不持久,回到学校里早已坍塌下来。她舍不得去碰它,由它在眼前披拂,微风一样轻柔。

这是九莉的母亲为数不多的一次给她整理头发,可见,母亲小小的举动,即使在母亲看来是不带着爱的,只不过顺手整理一下,在九莉心里被视为如此珍贵。她是有多渴望母亲能够给予她一点点的关爱。

人相貌是天生的,没办法,姿势动作,那全在自己。看见你爱慕的人,就留神学她们的姿势。

这是母亲对九莉的关于什么女人看起来美的教导。这也应该是张爱玲长大后自己的审美。母亲是九莉爱慕的,偷偷想模仿的,想靠近的,想她传授做女人秘方的,可母亲却从来不看她一眼,甚至觉得她恶心。这样之下,九莉又爱、又恨、又妒忌。这就是为什么张爱玲给人们的印象是特立独行的,不随和的,不受大众喜爱的,因为她生活在一个人格极其扭曲的母亲的影子里。

右边是张爱玲的母亲,样貌有点像混血的  

其实还做了很多很多的记录,虽然读起来很费劲,但是还是把它当艺术品来鉴赏,即使读完都还理不清那么多复杂的人物关系,但对九莉这个人物还是有一定的清晰度的。

九莉(张爱玲)是一个从小缺爱又渴望爱,觉得自己卑微又不甘愿承认卑微,所以当她知道自己有写作才华,并且小有名气的时候极力想以此来获得别人的认可,甚至想得到话语权。无疑,小说是一个很好的载体能够让她有完全的话语权。她的笔就是武器,就是可以为自己维护尊严的武器。

任何的经历融入小说这样一个载体之中都是安全的,都是可以让她稍微感到自己是有说话的权利的,也多少能让外界知道她内心的世界,因为孤独需要流淌出来。

而对女人的描写,有怨女的情节,一是因为母亲对她的嫌弃;二是因为她亲眼目睹过这些女人是如何生活的,又是如何展现她们恶毒的人性的。

她有独立的意识,是因为母亲不和吸大麻的父亲一起堕落而有勇气漂洋过海,去欧洲、去东南亚,满世界跑的榜样;她有情痴,是因为文字里藏着她的秘密,当有异性能读懂,她便奋不顾身、毫无条件地去爱,却又在情人屡屡出轨时在表面装作毫不在意来掩饰自己对他的不重视,以此来证明他不是她的全部,自傲、自尊让她自动屏蔽情人与众多女人厮混的画面,她觉得自己和一般的女人划清界线的,以此来维护仅有的“干净”。她想在他的心里形成这样一个形象:她就是她,无人可替代。然而,那风流的男人,读懂的何止是她的心,还有她的弱点。所以,她赔了自己。不过,后来她清醒了。

小说里的世界,可是比现实世界诚实很多啊!因为是小说,可以赤裸裸。

在这个一言难尽的八月里,在小说里窥见了她内心的秘密,自己的那些一言难尽也就不足挂齿了。这就是小说伟大的意义。

嗯,那我就期待九月的到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团圆》|在一言难尽的八月里读张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