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脱离学生时代,我就不咋爱看爱情电影了。
真不赖我少女心漏气啊,得怪泛滥的玛丽苏剧情:肤浅、浮夸,不会好好说话,更别指望逻辑自洽了——是的,我虽是泪窝子浅的感受派,看电影也是要稍微看下逻辑的,不严谨都不追究,那又尬又假的,我。。。
而前不久刚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爱情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拍得实在细腻真切,猛烈喜欢一个人的暗流涌动,伴随强烈吸引力而生的各种小心思,全有了。
饰演小男孩艾里奥的95后小生,蒂莫西·柴勒梅德(Timothée Chalamet),江湖人称“小甜茶”,也因在此片中的表现,成1939年至今最年轻的奥斯卡最佳男主提名者。
我太喜欢这部电影了,喜欢到什么程度呢?看完电影不够,又找来它的原著小说,看英文嫌慢,又找来中文版,看完中文担心误解原著的精妙,又从头到尾读了英文原著,最后再次回味电影,这故事才算在我心中告一段落。
它源源不断唤起的,不是我恐怕早已死透的少女心,而是也曾有过的相似经历和心情。
那些曾舍不得删、终删得一字不剩的聊天记录,那些曾小心翼翼收藏、终全部撕碎扔掉的日记,本以为早忘了,电影却将它们悉数带回。
所有表达过没表达过的情绪,所有曲扭拐弯、遮遮掩掩的心思,一字不差、未损分毫地全部想起。
那时的心情,原著用了一个词:“swoon”,联系故事中意大利南部的夏日热气、酒气和水粉画般的风景,中文版译为“意乱情迷”,简直不能更贴切了。
小说里“意乱情迷”的艾里奥,如此形容他眼中的奥利弗:
“眼中之光。世界之光,那就是你,我的生命之光。我不懂“我的眼中之光”是什么意思,纳闷我到底上哪儿翻出这种花言巧语,但此刻就是这种胡说八道让我流泪,流下我希望湿透他枕头、深入他泳裤的眼泪,我想他用舌尖碰触并赶走哀伤的眼泪。”
遇见TA才知道,原来天堂和地狱都可以来得如此轻易,原来自己竟如此怯懦而情绪化,如此反复无常、自相矛盾。
忍不住盘问自己的每一个念头,审视每一个冲动,最后发现说出来是错,不说也是错,接近是错,离得远远的还是错。怎样都错,那就沉默吧。可是沉默啊更让人难以承受,还是说点什么吧,随便什么,语无伦次都比沉默来得好。
就算能全文背诵弗洛伊德学说,就算对“恋爱圣经”《亲密关系》里的每一阶段都了然于心,面对TA,依然不知所措。
对于尚未经历过,或在感情中大大咧咧的人来说,这样反反复复一秒天堂、一秒地狱的惊心动魄,可能有些费解。甚至觉得婆婆妈妈,不懂有什么好曲曲折折、遮遮掩掩的。
但这是两个在感情中极度敏感害羞的人。即使在生活中,他们一个表现为冷漠,一个表现为洒脱,但面对心上人,他们就像没有皮肤的人。一阵风来,大大咧咧的觉得凉快,一般人觉得冷,而他们这样的,觉得疼。
这样的两个人,都得对方先主动,然后自己才敢付出。他们之间隔的可不是一层窗户纸,而是摇摇晃晃的拉索桥——架于深渊之上,让人担心随时会断掉。爱情中最猛烈的内心波动,一定来自他们。
经历过、且同样容易害羞的人,会懂得他们过山车般的内心起落,懂得他们的每一次曲折,每一个想隐藏的秘密。
大胆直接的人大概不会明白,那些害羞者鼓起所有勇气才能说出口的,不达意的词语,其实已经经过了千百次的内心演练。演练到滚烫乃至把自己烫伤的字眼,说出来,却云淡风轻,轻得近乎淡漠。
不是不会表达,而是欲望本身就曲折复杂。想要表达真心,又不想对方为难尴尬,如果是自己误解,或被拒绝了,还要有后路全身而退。“喜欢”或“爱”这种回不了头的字眼,是绝对不敢用的。
这一点,在以艾里奥为第一人称视角的小说叙述中,表现得尤其明显。电影里,主要靠“小甜茶”的细腻表演。看过小说,会更明白这个95后年轻人何以能提名奥斯卡影帝。
小广场纪念碑下的那场戏,奥利弗问艾里奥怎么这么博学,17岁的艾里奥抱着“死就死了”的心,终于决定鼓起勇气,抓住这个机会表明心迹。
从“你明明知道”,到“因为我认为你该知道”,到“因为我希望你知道”……同样敏感的奥利弗听懂了,但不敢相信。
最深的秘密终于脱口,艾里奥像个初恋的小女孩,轻轻摇动肩膀,等对方说话(怎么有这么可爱的蓝孩子哟)——
“站在这里等我,哪儿也不要去。”
“你知道,我哪儿都不会去的。”
这场戏没有一句声势浩大的台词,但其冲击力之强,使我管不住手地三番四次倒回去重看,也让太多其他影视剧的表白场景显得做作矫情、徒有其表。
原著作者兼编剧之一的安德列·艾席蒙(André Aciman),一定也是个敏感害羞的人。然而最让我佩服的,还不是他感知的敏锐,记忆的清晰,而是他头脑的清明,和笔头的精准。
顺便提一句,如有时间一定要读英文原著,权景的中文版已经译得挺好了,但比起来,还是原著更克制清透。
有过类似经历的人知道,那可是“意乱情迷”啊,剪不断,理还乱。艾席蒙却能在保持整体感觉真挚而浓烈的同时,将其写得丝丝分明,字字见骨。
就像一个特别会酿酒的高段位品酒师。我们一般人喝酒,通常只尝到最表面的那层醇香或扎烈。
而艾席蒙,不仅能尝出这酒的每一种原料和比例,品出在酿造的不同阶段,不同温度、湿度,不同空气成分所对应的每一层味道,还有能力重新酿造,原味重现这酒里丰富细密的每一层。
像绝大多数令人难忘的爱情一样,《请以你》的两位主角也是注定要分开的。故事从一开始就说明了这一点。奥利弗只是借住,六周后就会离开。两人从此很可能无缘再见。
上学时看《成为简·奥斯汀》,两个相爱到差点私奔的人,最后还是不得不分开,男主另娶他人,奥斯汀写了《傲慢与偏见》但终生未嫁。那时我觉得好可惜啊,为什么就不能像童话一样,“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现在渐渐明白:有些问题永远不会有满意的答案。就算你把来时的路一条条都缕清,还是不知道为什么就错过,为什么就分开,为什么就不再相爱。
不知道《恋恋风尘》的女孩,怎么就嫁给了邮差;不知道《红楼梦》的黛玉,怎么就等不到宝玉的表白;不知道艾里奥和奥利弗,怎么就不能穿越禁忌和阻碍。
也许最好受的回答方式,是采用小说中的人生哲学:一段平行的人生。
“未来的那两人永远无法取消、无法删除、无法抹灭或重新经历这段过去——过去就困在过去……回头是错,向前是错。看别处是错。努力矫正所有的错,结果同样是错。”
过去就只是过去,与过去的过去无关,与现在和未来都无关。每一刻都与上一刻不同,此刻不必为下一刻做准备。我们就好像站在五度空间,无数个时空各自独立,平行散开。
于是我们不必再背负天长地久的压力,有一刻的欢愉,就踏踏实实地活在这一刻的平行时空里。
毕竟,天长地久、海枯石烂是注定会失效的承诺,有的是风云变幻,沧海桑田,错过很正常,分手很正常,变心、出轨、离婚都很正常。
但不管有多痛,分离并不能撤销曾相遇的事实,更无法抹杀猛烈喜欢TA所带来的快乐。
人呐,恐怕真的没有下辈子呢,最后除了一抔黄土,此身此心都会消失殆尽。而能爱会痛,证明我们热烈地活过。
艾里奥和奥利弗之间的这种汹涌真挚,不论是幸福快乐,还是苦涩折磨,哪怕只经历一次,哪怕只有六周甚至一天,这辈子都没白活。当然,一天是永远觉得不够的。
能有这样的经历是幸运的,也是让人羡慕的。正如艾里奥的父亲对伤心中的儿子所说:
“我或许曾经很接近、却从来没拥有过你所拥有的……现在的我觉得很遗憾。我不羡慕痛苦本身,但我羡慕你会痛。”
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