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以正席席正礼成——关于席镇的发展历史

在沧州博物馆二楼历史展厅中,展出着两件“明星展品”,其中一件是一个小豹子,豹身蜷卧,豹头微抬,错金卷草纹饰遍布全身;另一件是一对小乌龟,背嵌蚌壳,作仰头爬行状。常有观众发问,这是古人的“手办”摆件吗?其实,这两件文物是古人的实用器物,名为“席镇”。

席镇是什么呢?在家具的发明、普及与丰富之前,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现今大大不同,餐食歇憩均是席地而坐。因为席多用蒲草编制而成,比较柔软,可以轻易卷起,为了起身落座时不碰歪席子,就需要一件压席子的重物,即为“席镇”。


席镇的材质非常多样。南朝姚察《汉书训纂》云:“瑱,谓珠玉压座为饰也。”可见最初的镇是玉石材质。但出土玉石材质席镇非常罕见,青铜材质的最多,也有铁质、铅质、金质、银质等。从材质来看,席镇并非普通百姓使用之物。《论语》曰:“席不正,不坐”,“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说明在古代“席正”是周礼的要求,而这种要求明显是对古代上流阶层的要求。普通百姓即使家中有席,估计也不会对席正有过多的要求,即使需要压住席子,各类重物均可,没有必要使用材质珍贵、造型繁复的席镇。


席镇的造型非常丰富,且各历史阶段均有不同。主要有动物形、人形和几何形等,尤以动物形席镇占比过半,如虎、豹、鹿、羊、龟、龙、辟邪等存在于现实抑或想象中之物。从出土文物来看,动物造型席镇中,又以虎、豹形最多。西汉早期的席镇出土数量较少,体积较大,多为虎、豹形镇,造型多为侧卧昂首、张口、双目圆睁的警惕防备的姿态。西汉中期开始,动物形席镇主体造型下,出现底座,如沧博馆藏错金豹镇即为此类;同时,形制基本相同的大量嵌贝动物形镇流行也是此期的一大特点,如沧博馆藏鎏金嵌蚌龟镇即为此类。器形虽小,但动物形镇的造型多样,且在动物细部刻画上更加细致、精巧,鎏金、错金银、嵌宝、嵌贝等装饰工艺在此期的动物形镇上用至极致。西汉晚期席镇种类、数量均相应减少,在早、中期盛行的虎形镇,在西汉晚期极少出现,其他寓意吉祥的动物形镇,在此期还仍广泛流行。


关于席镇的历史记载最早始于春秋时期,盛于西汉,历史上流行了400余年,其历史并不算短,但存世量极少。这与席镇仅服务于上流社会,平民百姓没有对席镇的需求有很大关系。虽在西汉中期,青铜席镇开始小型化以适应人们的生活日用需要。但到东汉时期,随着漆器、铁器、瓷器的不断发展并广泛应用于百姓日常生活,青铜席镇已趋衰。到魏晋时期的坐榻已装三面屏,席子已得到较为周密的保护,镇便失去了其实际作用,其全面衰落消亡,便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席镇虽已消亡,但压平物品的需要仍然存在,演变而成的“镇纸”在文人雅士的书房中仍然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镇以正席席正礼成——关于席镇的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