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01
亨利是我多年的好友,最近的聚会他向我透露了自己的焦虑,人到中年,压力越来越大,上有父母,下有妻儿,上有房贷,下有教育,现实的问题让他踟蹰不前。
现在的收入不好也不坏,工作形同鸡肋,自己有好的想法想做电商,但是又害怕失败,经济上承受不了压力,万一做不好又担心自己没面子,会受到周围同事和朋友的嘲笑。
他是个完美主义者,什么事情也都力求做到完美,希望自己充分准备好后再行动,但是已经半年多下去了,他的想法还只是停留在想像中,没有付诸于行动。
他有上述的担心,这种情绪一直在困扰他,想追求自我超越,但是想法永远驻足在他行动的前一步,这几乎是他几十年的人生写照和命运轮回。
不止是这些,之前他有很多不错的想法,比如2013年自媒体发端的前夜他就想做自媒体,但是七八年过去了,自媒体的红利都快被人吃光了,他还停留在原地打转。
人格分析心理学大师荣格曾经说过一句话,
“无法从潜意识到意识,是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亨利的困扰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写照,很多想法永远都无法付诸于行动。没有行动,一切都是镜花水月。
如果一种方法不好使,那就倒过来试试,查理.芒格常会使用倒立的思维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转换一下思维方式,或许你面临的很多现实问题和心理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PART 02
关于亨利的问题,我告诉他两个人生的思维逻辑,一种是完美主义,一种是追求卓越。
每个人都有对自己价值感的追求,但是为什么大部分一辈子平庸渡过,却有少部分人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呢,问题的关键在于思维逻辑的不同。
完美主义者追求完美,在意的是结果,结果的好坏是他们行动的判断标准和个人价值的体现。
所以他们会深思熟虑,考虑周全,但是面对下一步行动的时候,却又缺乏勇气,为什么?因为他们在意结果,但是结果很多时候并不是由自己所能控制的。
现实中会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所以结果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他们恐惧失败,害怕失败会丢面子,所以停滞不前,想得多,做得少。
因为做得少,所以缺乏经历,没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历练,所以他们缺乏自信,久而久之就会越来越在乎别人的评价,自我评价体系无法建立,会依赖于外界评价体系。
即使敢于迈出行动的那一步,也会缺乏自信。往往因为一次失败就放弃第二次的尝试,抑或是为了达到结果而过度使用社会法则(相信社会关系运用带来成功,忽视自我成长规律),而不关注于提升自我的自然法则(自我成长带来进步,春种秋收,自然现象)。
在这种恶性轮回中,自我越来越不能得到锻炼,永远停留在爱想像的自我麻醉的完美虚幻中,自我价值感就会越来越低,人生难免就会陷入到平庸的命运轮回之中。
PART 03
我们再来换一种思维逻辑,运用追求卓越来分析下。
追求卓越者专注是成长,在意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在这件事上他们自己是否获得了进步,是他们的衡量标准。成长是个人价值感提升的体现,即使是失败也能收获经验。他们知道结果是由很多因素组成的,他们更在意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自我控制的那些因素。
他们知道不管是成功抑或是失败,个人价值都能获得成长。对他们来说,困难和失败是好事,给了他们经验,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加以改进,就成为他们再次成功的跳板。
所以他们必须行动,因为只有行动,才能真正收获经验和成长,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他们的自信不断增强。
他们相信自然法则,相信不断自我成长一定能带来收获。所谓那些社会法则只是自我成长过程中的放大器,起到的只是辅助作用。
他们越来越不在意外界评价体系,他们有自己的一套自我评价体系,用自我评价体系驱动自己,所以在不断挑战自我,跳出舒适区的过程中,伴随着自我价值感在逐步增强。
他们学会了与恐惧,焦虑,自卑做朋友,他们知道行动是解决一切情绪的良药,成长才是自己人生价值的永恒驱动力。他们越来越敢于行动,改变命运的新的篇章就此一页页翻开。
PART 04
从上述两个逻辑思维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做事的目标到底是完美主义的结果,还是追求卓越的成长过程。
如果我们总是把完美主义的结果作为KPI来考核自己行为的话,我们会囿于下面几个情形。
第一,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也没有哪种结果是完美的。如果最求完美,那不可控的因素太多,就会陷入过度依赖社会法则。
第二,以完美结果为导向,那么我们会害怕行动,恐惧失败,完美永远会成为我们行动的借口和挡箭牌。久而久之就变得想得多,做得少,在思考的完美中自我陶醉而不行动。
第三,行动起来才是治愈一切心理疾病的良药,在意结果就会在行动面前犹豫不决,不敢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就会陷入恐惧,焦虑,自卑这些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
如果把完美主义作为我们的目标的话,那尼克.胡哲的人生经历简直是上帝对人性的终极考验。
尼克.胡哲出生后就没手没脚,能活下来就算是最美好的结果了,更旷论创造什么属于自己的人生奇迹了。即使如此,尼克.胡哲仍然在没有四肢的身体绝境下学会了打字,游泳,冲浪这些正常人甚至都无法企及的事情。
他在自己的自传《人生不设限》中经常会说一句话叫“寓信念于行动”。他通过自己不断超越的人生历经为故事,不断通过在世界各地巡回演讲的方式,去鼓励那些和自己一样身体残疾或者那些对生活失去信念的人。
如果他的每件事出发点是完美结果的话,现实的生活早就将他击垮。正如他给自己的书名一样,不设限的人生,即使没有四肢,即使没有像他一样前人成功的经验,自己一样可以创造奇迹,成为一名像上帝一样的布道者和演说家,通过自身的经历分享去帮助别人走出人生困境。
这是一个多么讽刺的故事,一个“极度不完美”的人,通过自己不断寓信念于行动,不断地以自我超越为目标,最终过上了属于自己完美的人生。
相同的经历还有现代心理催眠治疗大师,弥尔顿.埃里克森。
他年轻时身体全部麻痹瘫痪,在浑身无法动弹的极度身体缺陷之下,通过自己大脑的意识活动,向潜意识寻求答案,自己发明了身体扫描技术,在自己身上反复试验,几年后竟然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和行为能力。
在此基础上,埃里克森合成了催眠技术,帮助全世界众多失眠和心理疾病患者恢复了健康。所以弥尔顿.埃里克森被称为“被疼痛铸就的催眠大师”。
PART 05
在这个思维逻辑里面,我们还要把握好五个要点。
第一,在结果和过程中,我们要知道过程的成长永远要大于结果的重要性。
第二,在不可控和可控因素中,我们要专注自己,因为只有自己才是可控的。
第三,面对困难和失败的态度的转变。在之前文章中,我深入讨论过,面对困难,看到积极的一面,而不是消极的一面;看到的不是挫折后倒下,而是重生的机会;困难不是给自己的压力,而是成长的动力。
第四,在自然法则之下适当运用社会法则,而不是过于相信和依赖社会法则而忽视个人成长的自然法则。
第五,学会建立内部评价体系,自尊,自立,自洽,而不是把自己的决定和行为建立在外部评价体系之下。
曹操就是这么一个人,生逢乱世,他是少有具有救世济民的英雄主义情怀的人。从《观沧海》和《蒿里行》这两首诗里就能看得出来他的豪情壮志。
刺杀董卓失利他逃亡到家乡组织地方武装,联合诸侯讨伐失败就自己开辟根据地,耽于酒色而被张绣击败损失了大将和儿子,仍然重新再来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和袁绍敌我悬殊也敢于一战,最终战而胜之,赤壁之战损失惨重也照样不坠青云之志。
曹操的一切行动都不以结果的成败是否完美为出发点。
他告诉自己的将士,
“失败是好事,失败教给我们经验和教训,失败也是一种成长”。
他没有和袁绍和苻坚一样,在南北对决的大战中失利就从此一蹶不振,而是照样顽强地征西凉,夺汉中,战襄阳,巩固了曹魏在北方的统治,正如他自己所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曹操身在东汉年代,讲究豪族门阀,出生宦官门下,并不似袁绍之流四世三公,血统高贵,曹操并没有遵循当时的社会法则,在联合诸侯讨伐董卓的过程中,和诸侯们拉关系,拜山头,而是在讨伐的过程中看清了其他诸侯的无能,选择不论门第出生,招贤纳士,唯才是举,打破了当时的社会法则。
曹操以自我为中心,专注自己可控的因素,以兄弟,乡党和招贤三部分为基础,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朝。
在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曹操也遭到了众多世家大族和其他诸侯的诟病,但是曹操根本不以为意,面对自己的出身,自己的行为,曹操坚持自我评价标准,并不以当时东汉世俗的标准来影响自己,照样特立独行,开创了自己的文治武功。
PART 06
人生是不可能线性成长的,一定是不断起伏,螺旋上升的。
困难和挫折是我们人生必须要面对的课题,所以只有转变思维逻辑方式,从完美主义结果为导向切换到以追求卓越的过程为导向,然后行动起来,才能战胜一切。
决定人这一生的,到最后发现永远是自我成长的自然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