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婆世界,娑婆是堪忍的意思,忍着还过得去,所以众生是苦,菩萨怜悯众生是悲。苦和悲的世界,谁不像逃离,而且要速速逃离,就像法华经所述这是着火了快要倒塌的房子。
知生死者
术数不知生死吗?观玩命理,人生起伏、成败得失、死期将至,这些都能像电影般将一个人的一生放映出来。《周易·系辞》曰:“原始返终,故知死生之说。”从哪里来,回哪里去,从第一卦到六十四卦,六十四始终在八,八在四,四在二,二在一,一在无,无始无终。
在中国文化里,死生早早看得通透。大禹曰“生,寄也;死,归也。”庄子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此时佛法还没传进中国。
有故事云,曾有禅师未能了悟生死问题,有一天读《周易·系辞》读到“通乎昼夜之道而知”,他便大彻大悟,于是在下面加了两个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生死”。《传习录》中王阳明与萧惠也曾就此句参悟:
萧惠问死生之道。
先生曰:“知昼夜即知死生。”
问昼夜之道。
曰:“知昼则知夜。”
曰:“昼亦有所不知乎?”
先生曰:“汝能知昼?懵懂而兴,蠢蠢而食,行不著,习不察,终日昏昏,只是梦昼。惟‘息有养,瞬有存’,此心惺惺明明,天理无一息间断,才是能知昼。这便是天德,便是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更有什么死生?”
——王阳明《传习录》
王阳明讲白天的功夫,世人只是在白天里做着梦,昏昏沉沉,能做到瞬息之间都不间断地存养的功夫,就能真正知晓天地规律,还有什么死生之说呢。功夫即是修行,陈履安先生在《觉者》中谈到他师父说:(功夫)在静有十分,在动中只剩一分;在动中有十分,在睡觉中只剩一分;在睡觉中有十分,死时只剩一分了。
老子曰:“出生入死。”人生如剧场,出场时,便是活着,便是白昼,退场时,便是死去,便是黑夜,出入都只是个片段。
乐天知命
了脱死生之后,人生最大的恐惧便真正地去除了,安住在初心,观世间缘起缘灭如花开花落,世事只是修炼。命理占卜能把成败显象,当以此理解易理的增增减减之后,才能看透那不增不减,才能得之淡然,失之淡然。《周易·系辞》曰:“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对待世间万物,以易经可以做到都可以旁通而不流散迷失,这是一种何等的安全感,正因为“《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其中深义,更有藕益法师所云:“乐天者,恒观第一义天也;知命者,善达十界缘起也。”天心性空,缘起何如。
比如求富,中国人俗话都说“小富由勤,大富由命”,懂命善易的人,既会勤奋求之,又不会过分执着。然而现今中国,为财务压力而过度折腾甚或轻生的人比比皆是,莫不是舍本求末,忘失个中道理。孔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五十而知天命的孔子难怪乎是万世师表,这话不正体现乐天知命的人生观吗?他说如果富贵可以求得,虽是策鞭马夫的下等差他也愿意做,如果不可求,他就做他喜欢的好了。入世出世清清朗朗。
生命大义
乐天知命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世人多执着,多存妄想,圣人犹悲之。
《列子·仲尼》讲深知乐天知命道理的孔子一次面有忧愁,子贡和颜回寻问的故事。颜回问孔子,夫子为什么忧愁呢,您不是说过“乐天知命故不忧”吗?孔子说,你误解了,你只知道乐天知命之无忧,而不知道乐天知命有大忧。这是什么呢?
孔子说:现在告诉你关于这个问题的正确看法:修养自身,听任命运的穷困与富贵,懂得生死都不由我自己,因而心虑不会被外界改变和扰乱,这就是你所说的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命运而没有忧愁的一面。过去我整理《诗经》、《尚书》,订正礼制与乐律,准备以此治理天下,流传后世,并不是只修养自身、治理鲁国就满足了。而鲁国的国君和大臣一天比一天丧失秩序,仁义道德一天天衰败,人情善性一天天刻薄。这个学说在一个国家的今天还行不通,又能对整个天下与后世怎样呢?我这才知道《诗经》、《尚书》、礼制乐律对于治理乱世没有什么作用,但却不知道改革它的方法。这就是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命运的人所忧愁的事情。虽然如此,但我还是明白了一些。我们所说的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命运,并不是古人所说的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命运。没有乐,没有知,才是真正的乐,真正的知,所以没有不快乐的事,没有不知道的事,没有不忧愁的事,没有不能做的事。《诗经》、《尚书》、礼制乐律,又丧失了什么呢?又为什么要改革它呢?”颜回面向北拱手作揖说:“我也明白了。”
——《列子·仲尼》(译文)
生命的价值在于“参赞天地之化育”,天地有缺陷,老子曰“国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人为域中四大之一,辅助天地使其圆满。易经是怎样来的?何不也是悲天悯人而作: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於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於阴阳而立卦,发挥於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於义,穷理尽性以至於命。”
——《周易·说卦传》
通变事理
易理的大义,与普通人有什么关系呢?起码是防患于未然。
《周易·系辞》曰:“通变之谓事”。预测未来之事为何?藕益法师曰:“既知来者,数必有穷,穷则必变,变则通,通则久,即是学易之事,非俟己乱而后治、己危而求安之谓事。”居安思危,不治已病治未病,即面对诸行无常可以做的。
南怀瑾先生说中国人要学“三理”以尽孝:
唐宋以后读书人必须要通三理。第一医理,因为中国文化以孝道治天下,父母生了病自己要懂得医理。第二命理,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父母年龄知道了,然后算算八字啊,了解一下他们大概还有几年可活,那么这几年就不敢出门了。第三地理,父母死了之后,要懂地理,找一个好地方埋葬。
——南怀瑾著述《列子臆说》
积善圣力
知变,只能是防备吗?防备中其实已经在改善,然而最好的改善是不断地从因上努力,这就无上甚深了,防备如治病,改善如养生。
《周易·坤》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藕益法师洞察此易理何不在乾卦上阐述,而是在坤卦:
陈非白问曰:何故积善余庆、积恶余殃,不发明于乾之初爻,而明于坤之初爻耶?答曰:乾是智巧,坤是圣力。非智巧则不能知善知恶,非圣力则不能积善积恶,故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藕益著《周易禅解》
命运之力巨大,何以抗衡?行动,积善的行动。正如《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终于以风和水的积累而腾飞。
命运之力有多大?列子曾演绎力量与命运的对话:
力量对命运说:“你的功劳怎么能和我相比呢?”命运说:“你对事物有什么功劳而要和我相比?”力量说:“长寿与早夭,穷困与显达,尊重与下贱,贫苦与富裕,都是我的力量所能做到的。”命运说:“彭祖的智慧不在尧之上,而活到了八百岁;颜渊的才能不在一般人之下,而活到了四十八岁。仲尼的仁德不在各国诸侯之下,而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殷纣王的行为不在微子、箕子、比干之上,却位为天子。季札在吴国没有官爵,田恒却在齐国专权。伯夷和叔齐在首阳山挨饿,季氏却比柳下惠富有得多。如果是你的力量所能做到的,为什么要使坏人长寿而使好人早夭,使圣人穷困而使贼人显达,使贤人低贱而使愚人尊贵,使善人贫苦而使恶人富有呢?”力量说:“如果像你所说的那样,我原来对事物没有功劳,而事物的实际状况如此,这难道是你控制的结果吗?”命运说:“既然叫做命运,为什么要有控制的人呢?我只不过是对顺利的事情推动一下,对曲折的事情听之任之罢了。一切人和事物都是自己长春自己早夭,自己穷困自己显达,自己尊贵自己低贱,自己富有自己贫苦,我怎么能知道呢?我怎么能知道呢?”
——《列子·力命》(译文)
这里阐述了即使圣人和大德也没法逃脱命运,同时也讲述了一个重要的事实:控制者并不是命运,命运只是履行职责而已。如何解?
术数千古奇才邵康节深谙其中道理:
功德在于人自己修得,不在于上天赏下。功德可修持而得到,不修持就得不到。功德并不是由天赏来,是由人自己修持得来。人修持积累了功德,自然求富贵可以得富贵,不过是求到他应该得到的回报而已。如果富贵不是自己的功德果报,就不是求而能得的。愚昧的人不知晓这个道理,求富贵得到了,就说是自己理所当然应该得到,因此就狂得不行;求富贵失败了,就说掌握权力的那个人混蛋,有眼无珠不识真才,不给自己富贵,因此就怨恨得不行。如果人人都能知道自己所能得到的东西,是由自己修持的功德而来;别人能给自己的东西,也是由自己修持的功德而来——那么,天下怎么可能还有这种不知深浅的人呢!
——邵雍著《皇极经世书卷十一•观物内篇》(译文)
这也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背后的机理了。
智达万物
何者为善?当然要有智慧才能判断。孔子在《周易·系辞》中提到有三样东西,如果其中有缺失便不能胜任自利利他:“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也就是佛法的悲智力。
六祖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胜义谛和世俗谛何时为二?
“分别心”是学佛者最容易掉的坑之一,以至于丧失分辨世间万物的智慧。《周易·乾》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藕益法师曾在对此卦的诠释中,讲述了分辨万物的智慧与根本智的相融:
十地入佛知见,如天普覆,如地普载,如日照昼,如月照夜,如四时次序之始终万物,如鬼神吉凶之折摄群机。根本妙智,穷法界无始之始;差别妙智,建法界无时之时。理既相契弗违,则凡人与鬼神总囿于一理者,安得不相顺而利见哉!
——藕益著《周易禅解》
时间造成了差别,万物没有可以逃离的,无视差别即离世间而终不成正觉。众生有差别,不识差别,如何做到《华严经》的“恒顺众生”呢。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挠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熯乎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不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
——《周易·说卦传》
妙万物,即真空妙有之妙有,而神不即万物,亦不离万物。这就是差别与无差别的相融,即是禅门之谓“青青翠竹,总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有了此见地,才知术数之妙用,特别在当今中国,在创造的呼吁声中,在传承与创新的桥梁当中,该如何立?
易经有变易、简易和不易的道理,有“易则易知,简则易从”的特质,更有生化创新的功德,何为?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周易·系辞》
藕益法师曰:“易包含天地万物事理,故为富有;变化不可穷尽,故为日新;业业之中具盛德,德德之中具大业,故为生生。”
无穷的创造,为无穷的时空,为无尽的众生,为弥补无量天地的缺陷。何不是普贤菩萨所愿“虚空界尽,我愿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愿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愿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欢迎加微信交流:JL_DAVID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