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讨论变为争论——网络语言中的口语与书面语

某天浏览网页时发现一个题为“广西南宁高规格迎接英雄归来”的帖子,主贴内容为广西南宁交警出动警用涂装宝马为回乡的援鄂医疗队开路。没想到,回帖中因为宝马警车,引发了一起温和的言语冲突,现将两位网友的对话内容摘录如下。

@大蘑菇屯儿:那个……宝马警车?

@哔把拉赵敬忠:有一些高规格的警车就是为类似这种场合准备的,有什么问题?

@大蘑菇屯儿:喔。我不懂,见识少。就不可以提问了么?

@哔把拉赵敬忠:你是不是善意提问,你自己清楚。如果你是善意提问,我也已经善意回答你了。

@大蘑菇屯儿:我怎么不善意了?我好奇下还不好么? 我个人所知道行政最高级别的就是a6。突然冒个警察涂装的宝马还不能质疑下么?中国都是谁开宝马? 你看到行政车用宝马么?不大多都是大众、奥迪么?而且搞高规格接待用这种涂装的车么?

虽然这一段你来我往双方都很克制,没有使用恶意下流的词汇,但仔细品味,会发现语言背后的情绪越来越强烈,逐渐针锋相对。与此同时,这段对话也引起了其他人的加入。

有支持@大蘑菇屯儿的:

@湘北三井寿14号:老哥别在意。。。现在国内网上都是这样子。。。动不动就要喷你,甭管你说的是对是错,一副老子最懂,你们都是些渣渣。

@用户1951464915:不懂怎么有些人上纲上线的。。。我也没见过宝马警车,好像连问一下都不行。


同时,也有回应@哔把拉赵敬忠的:

@Magic.Rubio 我丝毫没感受到你的善意,有什么问题?

@贝贝贝贝波:以为自己懂完了,你在装什么呢 别人问一下不行? 优越感爆棚

@追风小男孩儿:说真的,我真没看出来人家哪里不善意了

@烂怂大雁塔:好奇宝马警车的不在少数。。。你如果不加那个“有什么问题?”算是善意,现在这样有明显的挑衅意味

@达拉斯五小牛:戾气真的重 人家就打了几个点你就这么横,是有多敏感啊

明明只是对“宝马警车”的讨论,怎么就发展为情绪的对立呢?这或许是由书面语和口语的混合运用造成的。

1、口语与书面语

我们知道语体分为书面语和口语两种,二者除了使用场合不同外,内部结构也有所不同。口语的特点是说和听联系在一起的,要求快,有时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口语一般都使用简单的词句和结构,加之贯穿全句高低变化的语调、身姿动作、具体语境场景等,所以口语传递信息效率很高。而书面语除了组词成句外,只有标点符号还起有限的作用,语境、身姿动作、语调的作用几乎全部消失,所以只能精选词句,使用复杂的句子结构、讲究篇章布局等。

书面语和口语二者并非完全对立,也有相通相融的一面。比如小说里人物的对话、法庭上记录证人证言是书面语使用口语,新闻联播的播音员播报新闻是口语使用书面语,分别都尽可能的尊重口语和书面语。

总的来说,口语和书面语是一种语言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只是因为表达的媒介不同,就使得两种语体各具特点。话虽如此,二者产生是有先后顺序的,口语是书面语的产生基础和发展源泉,语言的形式首先是口语,其次才是书面语。随着移动互联网普及,社交互动、信息流动几乎都以手机或PC为终端,这就使得网络语言成为口语和书面语的复杂结合语言,总的来说以口语习惯为主,以书面语表达。

2、网络语言语体

在网络回帖中,口语和书面语的界限变得非常模糊,成为一种表达的悖论。一方面,网络回帖是典型的书面交往,应该从容推敲、仔细琢磨、精选词句、详细说明以防读者误会。另一方面,回帖是个非常随意的表达行为,为了降低阅读难度,回帖内容趋于简短。网络的即时反馈又大大提升了发帖回帖的速度,让人难以选择恰当的词语。这使得论坛中使用的语言的变为具有鲜明口语特点的书面语,内容是口语的,通过书面的形式呈现出来。

口语如果在特定的语境使用,造成误解的情况不多,但用于网络论坛中,常会不经意地制造误会,甚至表达出对对方的不尊重。因为除了上述条件外,人的表情、语气甚至是身份差异都会对说话人和听话人的理解产生强烈的影响。比如在比较正式的场合、或下属回答上级提问时,有基本素养的人不会使用“有什么问题”这样的回答别人的提问,因为我们可以读出这句话包含着一丝自大和不屑。

同时,网络语言因为过于简短,隐藏了大量信息,需要读者自己脑补这部分信息,而脑补信息就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行为,不同经历的人会有不同的联想,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文本,甚至是对标点符号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理解方式和结论。比如这篇帖子中,@哔把拉赵敬忠在回复@烂怂大雁塔时谈了他对“那个……宝马警车?”这句话的理解:

“没见过宝马警车就好好问,加一串冒号我就可以理解成非善意。再说了,一省省会备点高规格的警车用于重要场合接待开道有什么问题。更不用说汽车还是一辆车龄超过10年的老车。”

由此可以看出,他是把省略号理解为恶意。省略号的作用确实比逗号、句号复杂一些,不仅表示省略,还可以表示言在意外、语意难尽、说话断断续续等。层主理解成恶意不能说不对,也有其他观众站了层主的立场:

@生来破局Gopu: 说真的,层主应该是看出来了。(指恶意,作者加)

但单凭六个点就理解为恶意,未免有点神经敏感,再者也暴露出层主的思考惯性:这个世界可能充满了恶意,一个省略号也暗藏敌对,我也要用敌意保护自己。当然,对于标点符号的理解,可谓见仁见智,比如也有对@大蘑菇屯儿最后一组连环提问进行了回应:

@Deperado:你这一连串的反问,不叫提问,叫质疑。既然是质疑,也提不上什么善意不善意了。毕竟是这么严肃和神圣的场合,你当然可以提出疑问,质疑不合适,也容易让人误会你。

3、总结

网络语言正是因为有上述特点,就极易导致事件与情绪纠缠在一起。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提出过情绪ABC疗法,即A(activating event)代表事件,B(belief)代表观念,C(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代表情绪和行为结果,三者本来是分离的,但现实中,尤其是在速度较快的交谈中,事件和信念很容易被情绪裹挟在一起,不知不觉就冒出一些饱含敌对情绪的煽动性语句。所以本来就事论事,却因为语体使用的不注意,就点燃了彼此的情绪,演变成敌对和攻击。



参考资料:

1、叶蜚声、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1月第4版。

2、省略号的作用 https://baike.sogou.com/v151867600.htm

3、广西南宁高规格迎接英雄归来 - 步行街主干道 - 虎扑社区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何讨论变为争论——网络语言中的口语与书面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