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谈读书》

【原作欣赏】

谈读书

弗朗西斯  培根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做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书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

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我读我赏】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论》《新大西岛》等。

这篇随笔流传甚广。最初知道培根就是因为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虽然不算长,却满篇警句。很多句子都曾经作为名言警句被摘抄下来。

这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文章,很多句子当初感觉有道理却不太懂,如今再来读感触很深。

我想再做一次摘抄,同时把我的阅读感受也一起写出来,算是再续多年前的读书笔记。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前几天刚刚写了一篇有关天才的文章,今天就读到了这句。所谓天才,就是天然的才能,很多人以为天才不需要读书,这里培根回答了那个“天才需要读书吗”的问题。

培根的比喻很贴切,天才好比自然生长的花草,读书是对花草的修剪移接。这里阐明了先天才能与后天学习的关系,也指出了读书的重要性,那就是补充先天不足。

因为天才尚有不足之处,只凭天才发挥也有江郎才尽的一天,读书可以让你的才能得到补充和长足发展,天才尚且需要读书,何况我们?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

很多聪明人都不屑读书,这种聪明人我确实遇到过,对于他们来说,读书就是迂腐可笑,书呆子,尤其是那些注重生活实际利益的人,他们根本不相信书中所说,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处事经验,而不愿相信书中所讲。

这种人表面上看来聪明,其实缺乏智慧,就像《红楼梦》中的王熙凤,这样的人短期内可能获得更大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很愚蠢,不过是井底之蛙。

什么是“用书之智”?如何用书?培根认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

我们常说学以致用,你的读书所学用到多少?是不是都用来考试了?为何当下教育充满功利色彩,究其原因就是所学仅仅用于考试,目标仅限眼前,学生忙于考试,根本没有余暇思考所学,甚至除了考试内容,其他书籍很少碰触。

用书之智,不在书内,而在书外。也就是说,读书的智慧可以转变成生活的智慧,成为人生的营养,而不仅仅用来考试。如何将读书智慧转化成生活智慧?这是所有读书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做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我们该怎么读书?培根说要看你读的是什么书。不是每本书都值得你细嚼慢咽,很多书只需要浅尝辄止读读,有的书甚至可以囫囵吞枣,只有少数书必须慢慢咀嚼消化营养。

少年时读书常常不加选择,有书在手就要先睹为快,尤其在书籍匮乏的年代,读书也是饥不择食,不免读到一些没有太多营养的书,如果在读书的饥渴时期能读到几本好书,那是人生的一大收获,在人生的关键时期,一本好书甚至能改变人的一生。

哪些是好书?哪些书不值得浪费时间?书会告诉你。书和人需要缘分,你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书会吸引你?当然,有些书可能第一次读不出它的好,需要时间和经历来消化,正如谚语所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好书任何时候读懂都不晚,就像真爱任何时候遇到都不晚。

近些年流行听书,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已经不喜欢慢慢读书,于是就靠各种拆书听书来代替读书,这样说起来也算读过了。

这让我想起学生时代的名著简缩本,同样一本名著,在经过缩水后变成了薄薄的一本,起初我以为这就是原书,后来读过原著后发现大相径庭。名著简缩本只是一种过渡书,方便学生过渡到阅读原著,对于阅读能力不足的学生还是有帮助的。

对于具备阅读能力的成人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读原著,原汁原味的经典书籍才能让人含英咀华,口齿噙香。读或者听经典书籍的简缩本,是一种懒惰和读书水平的倒退,培根认为这样读书“味同嚼蜡”。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人无完人,每个人生下来都不是完美的。读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自我的重塑。通过读各种各样的书籍,人的心灵得到不同的滋养,从而弥补自身不足,让自己个性更为完善。

古人云: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不读书,看起来不会影响人的长相,但是会影响人的内心,久而久之就会影响人的气质,进而改变人的外貌。“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读书对人产生影响的结果。

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愿我们都能学会读书,从读书中得到滋养,越来越美,越来越智慧!

诵读,让生活更美好!

2022-12-15

你可能感兴趣的:(经典诵读||《谈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