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创客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提示

文章转载自知识星球APP星球袁老师。




前段时间听说了这么一件事儿,一家创新工业公司在西安的工科院校招聘毕业生,所有的一本院校过了一遍,只聘上三个人。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说,现在的大学生,你让他用什么做个什么,技术的应用都没问题,但你让他设计或者做个带点创新元素的东西,他就不知道该怎么做了。其实我觉得这事儿一点也不奇怪,不只是工业,我国的其他领域不也是一样吗?画画的互相抄,写文章的也互相抄,做软件的抄,做硬件的也抄。有的时候比的不是创造,比的是看谁能抄到国外冷门的内容不让大家发现。我们可以找个借口,说咱国家发展晚了好多年,所以先要模仿、山寨西方。我想问的是,这种模仿和山寨要进行到哪一年?如果我们每个人每个行业到了这个时候还不寻求解决方法,一直干等着慢性自杀吗?





我们在教育中应该是能够开辟出一条路,在将来解决社会大面积抄袭、山寨问题。于是我马上就联想到创客教育,因为创客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有时我会听到一些创客教师抱怨,说学生一开始对老师介绍的新玩意儿感兴趣,但过了一段时间学习兴趣不断递减,学习积极性不高,作为老师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他们会请教其他有经验的教师有关教学实践的具体做法,有的实践经验确实有效,但一般只能在短期内见效,时间稍微长一点就又不管用了。个人认为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只能是广大的创客教育工作者去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发展趋势的先进理论。


根据我与很多学校、机构创客教师的接触,发现很多老师对理论的学习不太重视。对很多人来说,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可能确实没有研究某个技术有吸引力。理论研究相对比较枯燥,有时想要理解书上的一句话,需要查阅好几本其他书籍,并且有的问题反反复复都找不到答案。而利用创客器材做一个小制作,在大多数时候可能是更为有趣的体验。然而如果长期缺乏理论学习,只在实践中研究教育,说严重点,教师会有变成井底之蛙的趋势。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手段就像从食物中不断汲取营养,这需要老师们主动去发现营养,甚至去发现食物来源,而不能总是等着别人喂到嘴里,或者总是吃别人嚼过的东西。


有的老师说看书太辛苦太慢,他听了很多讲座,参加了很多培训,是不是就可以了?我认为讲座和培训只是药引子,它们可能能够提高药剂的效力,但我们老师努力的方向应该是要能开出药方子。通过参加讲座和培训,可以接触到新事物新理念,但如果只听表面,不探究竟,不多问“为什么”,就永远无法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作为一位创客教育者,如果自己都没有想要创造的原动力,怎么可能带领学生去创造?而我们追求的这种创造,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还应该是理论层面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讲座培训不如不参加,尽信别人写的论文更是不如不看。特别是对于创客教育这个比较新的领域,技术的发展快,理论的发展也要跟上,这不只是专家教授需要做的事,也应当成为我们每位创客教育者的责任,自己总结出的理论,在实践里多多尝试,这也是教育的有趣之处吧。



研究理论就一定是枯燥无趣的吗?可能也不一定。举个例子吧,我们来研究一下,如何在创客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个问题很大,我们可以把它拆解成其他问题。比如,如何在使用Makeblock机器人教学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果我们只在教学实践时通过经验累积去研究这个问题,可能会耗费很长时间并且收效不佳。而我们查阅资料,发现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进行青少年创造力的研究,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创造力理论,在培养青少年创造性人才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看来那些理论都是在实践中验证过的,那我们拿来作为借鉴会是件很好的事儿啊!能帮助我们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啊!查阅资料,我们发现了一个叫FPSP的东西。这个东西1974年就发明出来了。现在网上有一个专门的网站介绍这个项目。美国教育界被称为“创造力理论之父”的保罗·托伦斯(Torrance.E.P)在佐治亚州的克拉克高中进行英才学生的研究工作,为改变当时青少年整体创造力水平下降的状况,他创立了“未来问题解决计划”(Future Problem Solving Program,简称FPSP)。托伦斯博士试图通过将创造性问题解决与具有未来意识的问题相结合来培养学生,使他们能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同时也能激发其关于未来的意识。


托伦斯博士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流利度、灵活度、原创度和拓展度,它们是创造力的四大支柱。其中,原创度指的是能产生新的、不同的、独特的主意的能力。想要锻炼学生的思维原创度,可以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根据某个主题提出5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记录下来。比如前面提到的关于创造力的那个问题,可以继续拆解,老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利用Mbot中的人体红外传感器,你能创造出怎样的东西?可以让学生通过头脑风暴设计5个创意,然后实现它们。这样的教学就比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利用人体红外传感器能够设计出怎样的作品要先进得多。随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列出想法,是非常有效的练习方式,这也能培养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列出想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原创度就会不断提高。



看来研究理论能够提高我们学习和实践的效率。有的时候,老师们确实精力有限,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查阅纯理论的书籍或其他资料,还有一个方法可以尝试。那就是查阅那些已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理论有一定的思考,应用理论达到一定效果的,有关实践经验的资料。这些虽然是别人嚼过的东西,但总比没有东西强。通过借鉴他人的思想和实践经验,可以多角度地看待理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去进一步地理解理论、实践理论。比如我想看看其他人是怎样在实践中应用FPSP项目理念的,于是我买了一本这样的书。(我就不提书名了,想知道的朋友可以在公众号后台给我留言。)这本书给我很多启发,作者是一位美国的中学教师,他认为托伦斯博士坚持在学生解决任何一部分问题之前,先考虑多种情况以及可能存在的变数。FPSP项目实际上是在传授一种有力的认知工具,教导我们无须急着解题,在解题之前必须仔细思考每个过程的所有细枝末节的问题。甚至很多成年人都不懂这个道理。这个过程,理论上很简单,但难在应用。然后作者介绍了自己应用的教学案例。通过学习这些案例,我们对FPSP项目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书籍的作者就是因为将FPSP项目理念应用到实践中,最终成为了名师,他就是一位善于思考,从理论中挖掘自己需要的东西的老师,他的经历值得老师们借鉴。


不只是FPSP项目,只要是先进的教育理论,都需要我们去主动地发掘和学习,博百家之长,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模式。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其中一个原因是我发现在某宝和某东上,很多有价值的教育类书籍的购买量都少得可怜。在实体书店里,那些书籍因为购买量少,所以经常下架或者零库存。也许什么时候那些书籍热销,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有所改变。

你可能感兴趣的:(给创客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