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率面对,因为生活总能找到依据

每年春节,大家都会互致问候。但从前是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是电信(电话与短信)拜年——费话费;再后来是QQ与微信拜年——开始考虑流量,挑着对象并扣着字数发送;后来有大量的免费流量,就不分时地对象进行群发。朋友圈越来越大,朋友见面机会越来越少,朋友之情越来越淡!但没问题,因为腾讯公司早用大数据告诉你使用微信拜年的合理性:在2018年2月15日到2月20日之间,微信拜年消息发送总量达2297亿;共有7.68亿人选择使用微信红包传递新年祝福。你还有什么理由拒绝新年通过微信拜年呢?而且腾讯公司贴心到把拜年词、喜庆图案、背景音乐都为你准备好了!因此,无论你喜欢或者不喜欢,微信就在你面前,不用白不用!估计今年从除夕到初七微信拜年的大数据一定会刷出新高。

但对多数人来说,到了年关,纠结的并非发不发微信祝福语或微信红包,而是哪些有意无意戳心的询问:期未考试总分多少,排名第几?年终奖多少?有男(女)朋友了吗?准备什么时候结婚(生子)?升职职(官职)了吗……防不胜防,躲不胜躲!怎么办?于是网上出台了诸多奇思妙想。例如——

有什么好问的,管你屁事。此法太过霸道,虽气贯长虹,然而副作用太大,除非作好了挨父母长辈责罚、与亲朋好友翻目的准备,否则不建议使用。

这是我的隐私,可以不答吗?此法虽然有理有节,却不合中国国情。中国人的好奇心普遍较大,不太重视个人隐私。这种回答显得特别心虚,会令听者产生更负面的联想。

想知道吗?过几天再告诉你。这有点吊人胃口之嫌。但诚如俗谚所云,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过几天你以为问你的人会忘记?那太小看中国人打破沙锅纹(问)到底的决心了。

好啊,在我回答之前,先问你一问题(针对提问者的痛点提问)。此招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如法炮制,请君入瓮,令对方知难而退。但此法略显阴险,若对方气度不大,痛点较高,估计可能交恶。更重要的是万一你抓错了痛点,别人就你提问侃侃而谈,你是答还是不答?

今年咱们来谈谈更有意义的事。此法避重就轻,转移话题,王顾左右而言他,或许可暂避尴尬。但对方要是坚持关心你、了解你是更重要也更有意义的事呢?而且如果对方是受左邻右舍特别尊重的长辈呢,这样的应对岂不驳了对方的面子?

那么,在万家团聚喜庆的日子里,遇到哪些尴尬的问题这么办?我教你一招小学写作文时就学会的法子:引名人名言。中国人最尊重名人名言了,尤其是当这个名人是他或她所熟悉并追慕的人,更有杀伤力。例如——

问:什么时候升职加薪啊?答:记得《傲慢与偏见》的作者简·奥斯汀曾经说过:太受人器重,有时候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问:恋爱了吗?对象是谁啊?答:英国伟大的作家奥斯卡·王尔德这样告诫我们: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问:期未考了第几名啊?答:圣修伯里的《小王子》有读吗?里面有句话特有意思:我们这些懂得生活的人,对编号嗤之以鼻。

总之,运用名人名言坦率面对那些窥视你阴私的提问,你可战无不胜。当然,缺点是你得化些时间去背一些名人名言。但比起你遭遇的尴尬来,这点付出是非常值得的。如果你是教师或者学生,那背名人名言本来就是日常课务。如果你是有学龄段的孩子的父母或者是个文字工作者,那背背名言警句也是一举多得的事。更何况我们的时代缺什么都不缺名人名言,你总能从中找到与生活对应的依据!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坦率面对,因为生活总能找到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