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析78-页面的使用场景与设计

一闪是一款照片和短视频社区。

它的首页是关注,用于展示关注的作者作品,按照时间流展示。

第二是发现,展示平台给你精选的照片和推荐vlog,按照推荐的算法展示。

两个tab同样是信息流,但是页面元素和设置不一样。

关注

是一个有强联系的环境,可以看成熟人圈。

一闪-关注

熟人关注的点,重点是作品,作品附带的发布时间和地点其次。

社交最终的互动,互动包括点赞、评论与转发会置于作品下方。点赞成本最高,评论需要输入文字次之,转发则是一种作品的再传播,也是对作者作品的认可。

对此设计是将每个作品尺寸等宽铺开,两边不留空白,增强沉浸感。想象在电影院的小屏幕,和IMAX的撑开的冲击感,哪个沉浸感更强?参考ins和抖音,当然抖音做得更绝,视频铺满整个屏幕,其他操作用悬浮显示。

个中原理是眼睛在屏幕内同一水平线下,接受的信息单一性会导致信息的冲击力强。图片和图片与空白相比,前者让人更易沉浸。


发现

是一个有弱联系的环境,可以看成陌生人广场。那在推荐算法下,时间这条线其实被打乱,隐藏起来了。


一闪-发现

作者作为领头信息,重点还是作品信息。

而作为弱联系转强联系的通道是右上角的关注。因为关注是关注作者,与作者同列是主谓之分,放照片下面则是打乱关系。

照片下面的互动,只有点赞和分享。

从互动成本来看,这两者的的确低。分享的场景是看到感兴趣的作品觉得可以分享,对作品本身的认可,与作者本身并非有强关系。

作品设计,则设计成两边留白。我觉得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此处是陌生广场,只是给你发现,作品你可能都不感兴趣,不适合沉浸的。二是设计成等宽铺开,相似度会导致用户在这里的空间会和关注的空间混淆。

当然,这里如何设计,并没有对错之分。若设计成等宽铺开,增强作品的冲击感,让用户发现更多作品,推荐算法去不断推荐用户感兴趣的,即可。如此看来也没错。


此处只是借一闪来讲下

每个页面都有用户的使用背景与核心业务,那页面的元素和设计布局也会相应改变。

你可能感兴趣的:(产品分析78-页面的使用场景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