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有意思的心理学现象

复习的时候当个日记。

01 旁观者效应

社会心理学的时候学到的。非常有意思,也非常需要大家知道并了解。

旁观者效应,其实就是“责任分散”现象。在现场旁观者的数量影响了突发实事件中亲社会反应的可能性。当旁观者的数量增加时,任何一个旁观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减少了,即使他们采取反应,反应的时间也延长了。

这个现象的研究是源于1964年美国一次残忍的社会事件。28岁的Kitty Genovese在下班返回公寓的途中遭到歹徒的袭击。这场袭击持续了将近30多分钟,期间,Kitty Genovese多次朝附近的居民楼呼救,但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最后,她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死去了。

事后据调查,当时有38人听到了kitty的呼救声或看到了她正在被袭击时的场面,但他们都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这次事件的报道令美国社会十分震惊,引发了大众对人性冷漠的关注和讨论:当时若大部分目击者都采取了行动,那这一悲剧是不是就不会发生了呢?

事件引起关注后一些学者开始对其展开研究,之后便产生了“旁观者效应”。这个应该很好理解,上面的例子已经解释的非常清楚了。

通俗一点来说,就是因为在场人数过多,自己并非唯一的“目击者”,让人感觉自己因该承担的“责任”减少。所谓“法不责众”,一旦自己身边人够多,便没有人愿意自己站出来,做那个勇敢的人。

为什么说这个现象大家应该知道呢,因为一次偶然事件证明了对这个现象的了解是有助于减少旁观者效应的。

这很好解释,因为在你不知道这个现象之前,你不作为的原因很简单:一定有别人会去做的。因为在场人很多。就像美国那个案子,事件过后采访的时候,邻居们给出自己不报警的原因大部分都是以为会有别人报警,或者说觉得应该别人已经报警了。

这种理所当然的想法其实是一种推卸责任,害怕麻烦。但如果你知道存在“旁观者效应”这个现象存在之后呢?你还能理所当然的这样想吗?

02 吊桥效应

这个其实书上没有讲过(应该没有...反正我不记得了),算是有意思的一个小实验,大一上普心的时候听老师当故事讲的。

说起这个是因为之前在微博刷到一条说故事的微博。大意是说一位有老婆孩子的男士在玩过山车的时候对身边的男士产生了“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博主咔咔一通分析,说这个现象他也有,是因为儿时情感被压抑什么的...还引起了一众网友激情转发赞同。

网友看的激情澎湃,心理学学生大概就有些无语了。当然之后也有网友评论这其实是一种心理学现象,跟你的情感有没有被压抑毫无关系。

这个实验很有意思,实验者找了一个漂亮的女助手,在三个地方(一个安静的公园;一座坚固而低矮石桥上;一座的危险的吊桥)给一些男性被试做问卷调查,就是问一些普通的问题。

调查结束后会给被试留下女助手的联系方式。实验的结果就是在吊桥上做问卷的男性,事后联系女助手的人数最多。

原因也很简单,在吊桥上人们很容易感受到心跳加速,心潮澎湃,其实是因为吊桥太刺激,但大部分人会以为自己对女助手一见钟情,才会心情那么激动...并且难以忘记。

说的专业一点就是你给你的生理唤醒进行了错误归因。

所以说,爱她就带她去做过山车,你以为这句话没有科学依据吗?

03 认知失调

我真的很懒。写完前两节一直拖了一个礼拜才开始写第三节。

认知失调解释起来很不通俗易懂。但换成俗语可以拿“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来解释这种心理情况。

这种情况也很常见,并且有时是有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的。毕竟如果你觉得葡萄很甜又一直得不到的话可能会被自己的不甘心纠缠一辈子。

前面说了我很懒。所以这个让我留到下篇文章吧(虽然也不一定会有。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些有意思的心理学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