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诊法学说2-切脉大法(切脉的部位)

“脉者,血之府也”,“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切脉是《内经》诊法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其所论切脉之大法,约有7点。

1.切脉的部位

《内经》所论诊脉的部位颇多,其中主要有两大部位:一为三部九候诊脉,即《素问.三部九候》说:“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 ;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中部之候……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上部……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这里所说的三部九候实即全身诊脉法,它把整个人的诊脉部位分为头部、手部、足部,在每一部中又以天、地、人三处候察脉搏,故称之为三部九候。这是在《内经》时代的常用诊脉法。

   二为寸口诊脉,寸口又称气口,《素问.经脉别论》云:”气口成寸,以决死生。”《素问.五藏别论》提出:“气口保以独为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同现)于气口。"这里讨论了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综析其义有二:

     第一,气口属肺,为手太阴之脉。《灵枢.经脉》指出:“手太阴之脉入寸口,上鱼际。”查寸口部位正在手太阴肺经的经渠穴和太渊穴之间,前面是肺经的“经穴”,后面是肺经的“输穴',乃经气流注旺盛的显著部位。由于”肺朝百脉“,人体诸经脉之气血都要朝会于肺,所以脏腑经脉的气血盛衰变化,都可以通过经脉的作用,都要朝会于肺,所以脏腑经脉的气血盛衰变化,都可以通过经脉的作用,反映到气口。故《难经.一难》指出:”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第二气口属脾,为胃气之所归。由于人体血脉之气禀源于胃中的水谷精气,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水谷经胃中消化,其精气则由脾气上输于肺,又由肺气布散周身,如《灵枢.营卫生会》所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因此,气口虽属手太阴肺经所主,然其脉 气却是源于足太阴脾经所转输的胃中水谷精气。可见胃气的强弱,气血的盛衰,都可以通过肺经反映到气口。《素问.玉机真藏论》说:“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藏气者,不能自至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五藏别论》所谓“气口亦太阴也”,正是在于说明气口既属手太阴肺经所主,又属足太阴脾气之所归。如张景岳《类经》所说:“盖气口属肺,手太阴也;布行胃气,则在于脾,足太阴也。……然则胃气必归于脾,脾气必归于肺,而后行于脏腑营卫,所以气口虽为手太阴,而实即足太阴之所归,故曰'气口亦太阴也‘。”寸口诊脉自《内经》提出之后,又经《难经》进一步论证,并付诸实践确定诊脉独取寸口,自此便成为中医几千年以来的诊脉大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七章 诊法学说2-切脉大法(切脉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