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没你想的那么高尚,你过的不好是因为找错了参照物

前两天晚上,有位朋友在微信群里抛出了一个问题:“毕业2年,你们现在的工资都是多少啊?”

工资对所有人来说一直来说是个敏感的问题,无论你心态摆得多正,有对比就有伤害、失望、迷茫和对工作的投入产出比是否合理的怀疑,平时大家不会这么直白讨论工资,有可能是她最近压力太大,原话是“加班多工资少,就靠公司自嗨”,所以想从同龄人这里找一条对比基准线。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应届毕业拿着起薪走过来的,那时总想着月薪过万了就如何如何,现在真的有人毕业一年半薪水好几万的,却发现依然过得不快乐,感叹最快乐的竟然是初出社会一穷二白,却每天过得激情燃烧的那段岁月。

最后群里有人给出了总结语:要让工资跟的上欲望。

是的,彼时因为初出茅驴,所以见识止于眼,能力止于手,欲望止于水,不会眼高手低,所以没有挣扎,没有困惑。

而两年之后,经历了太多对比和差距,见识高于顶,欲望发于心,而能力却没能那么快追上见识和欲望的节拍,所以困于焦虑和迷茫。

你过得不好,是因为欲望走在了能力前面

《欢乐颂2》播出的时候,看到网上评论说其实做人最应该学邱莹莹。尽管她婚后有可能面临琐碎难处的婆媳关系和生活的一地鸡毛,但她最大的优点是“拎的清”。

一开始大家都以为她是脑袋缺根弦,行动快过大脑的“傻”罢了,而越看到后来越发现正因为她知道“自己没有安迪聪明,没有樊胜美有魅力,没有曲筱绡漂亮讨男人喜欢”,所以他没有给自己定下不切实际的目标,失恋、失掉工作的时候,一杯奶茶一杯泡面就能让她笑的开怀;找到做咖啡店员的工作,就斗志满满化悲愤为力量,挨家挨户上门推销咖啡赶末班地铁回家;他会在失去应勤的时候安慰樊胜美“我要学着长大了,不能让你们为我担心了”。

邱莹莹是典型的想的少,但是想的清明透彻的人,即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

而樊胜美过得不好,就是因为她和邱莹莹是两个对立的极端,想做大事,但是能力不济。好在结局的时候她终于悟透了这半生,骄傲地宣布“姐有存款啦!”

王石在1988年万科股份化改造时,原本可以获得4100万资产中的40%,但在最后一刻他放弃了。原因他自己解释过:第一表示自己的自信心,选择做一名职业经理人,如果不称职随时可以换,没有必要来通过股权来控制公司。第二,在中国社会尤其在80年代,从中国传统文化来讲,不患寡,患不均,大家都可以穷,你突然很有钱了,会处在一个非常危险的地位。有分析认为,80年代如果王石突然变得非常富有,这不行,他会被质疑一定有不正当行为,社会环境是一定要把这个人拽下来。当时“投机倒把、雇工剥削”等“罪名”还没有正式取消,王石随时可能面临被举报,被判刑。

不得不说,王石也是个“拎得清”的人,因为眼光和洞见,更是因为知道自己没有足够的自保能力来与当时整个社会大环境对抗,所以他选择把自己的欲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用他自己的话说,名和利,他选择了名。换言之,有钱还不够,你必须拥有和钱财相对等的驾驭能力才能幸福,否则财富反而是一种拖累。

见识越多,欲望越膨胀,而能力却是“滴水穿石、厚积薄发”的经年累月,这本身就有着天然的时间差矛盾,再加上互联网进一步放大了贫富寡均的差距,我们很容易在年轻时就被“乱花渐入迷了眼”,记不起最初的起点。

可以说我身边大多数过得不快乐的人,都是因为欲望跑得太快,把能力远远地甩在了后头。

你过的不好,是因为总想太早看穿一切

张爱玲曾经一句“出名要趁早呀,来的太晚,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被多少人奉为箴言,诚然追求年少成名,赚钱是人之常情,并且绝对正确的。所以现代人做什么什么都要有钱赚、有利可图、速度要快、结果要好,然后呢?

但是你是否想过,这个过程你是稳扎稳打还是急功冒进?看看你点开的网页里有多少人热衷于分享“毕业5年,年薪百万,他是怎么做到的”“曾经负债千万,一夜之间身价百亿”……

为什么这一类文章点击率非常高,正是因为贡献了阅读率的大多数人在现实中发现举步维艰,处处碰壁,这类鸡汤文正好填补了他们的需求,所以你只看到那1%,却看不见那99%,就像“白纸上的小黑点”故事里一样,刻意或不经意之间,你正在欺骗你自己,并以此为依据做出错误的判断。

我们太想在二三十岁的年纪就找到一条绝对正确的、无风险的通往成功的道路,正是因为当下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而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所以怀疑、焦虑和痛苦就像恶魔如影随形;我们狂热崇拜那些已经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的人,奉为“大咖”,罗胖一句“我懂你的知识焦虑”就能让成千上万的人心甘情愿跟着他走;我们嘴上说着“互联网时代风云变幻、时时居安思危求变求存”而事实上,我们又惧怕应对变化搅乱的一池春水;

我们无比羡慕那些看上去比我们活的恣意潇洒的行业顶尖者,以为他们再也不必像我们一样苦苦挣扎,但殊不知他们也一直在人生、事业的泥泞中摸爬滚打着探索一条商业成功之道,而这条路一直是未完待续……当他们已经取得了世人眼中顶尖的成就和光环时,他们就有了来自更高层次的焦虑和恐慌,只是超出了你目之所及的理解范围,所以你看不见。

网易创始人丁磊2001年曾三次要卖掉公司;如今雄霸一方的腾讯1999年面临财务危机时,马化腾曾开价300万元想贱卖QQ;马云最新演讲说其实阿里巴巴也很恐慌;任正非更是时刻强调华为要保持“危机文化”,一刻也不能松懈和停滞。15年前的他们都不会意识到,等待着他们的是一个怎样伟大的时代。

事实上从来就没有一条既定的路线,路要亲自走下去才越走越宽。那些行业顶尖者尚且每天都夙兴夜寐害怕触礁,你的未来更是有无限的可能和动荡,又有谁能为你指明一条绝对的金色大道呢?经验的习得和嫁接确实有借鉴意义,但效果绝对不是一蹴而就,很有可能是无数个漫长日日夜夜的摸黑前行,有可能王者荣耀,也有可能万劫不复,但是你必须自己试着走下去,该走的“冤枉路”一步都不能少。

人生就像一场电影,我们之所以觉得有趣和期待,就是它跌宕起伏、起承转合的剧情和反转,如果从一开始就知道结局,就像我们归纳出10年前韩剧“车祸、失忆、绝症”三要素一样,除了颜值,大部分的我们追不下去了吧!

你过的不好,是因为你找错了参照物

在自媒体人人发声的时代,各种声音来自四面八方,乍一看每一种声音好像都有道理,甚至连完全对立的观点也有共通之处,那就是人性。

有人说你应该为了兴趣而读书,有人说要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帮助你事业的书籍上;

有人说“不去拼,你活着干嘛?”,有人说“知足常乐、遵从本心”;

有人说你必须干自己擅长的事情才能有所建树,也有人因为“完成自己做不到的事”而满足。

京东商城的首席战略官廖建文说,习惯严格按照To-Do List(计划表)生活的人没啥前途。但“一万小时定律”也成就和很多人,乔布斯和李嘉诚都是几十年如一日遵循严格的时间表,自律到极致到达自由和成功。

好像每一个人都对,那是因为辩论双方的观点一定是基于一定情境和维度才成立的,不然根本不存在“辩论”这个词语。

王健林收说“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赚他一个亿”引起热议的原因是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有些鸿沟是无论如何倾几代人之力都无法跨越的。你跋山涉水终其一生达到的顶点不过是别人的起点,终难望其项背。如果人生是一场赌博,你和很多人根本就不在一个场上。

每个人的层次不同,需求不同,语义空间也不同,所以你和他绝无可能复制同一片树叶。

以他人的成就、生活方式、高度来要求和逼迫自己,从一开始就是个错误,平添无穷无尽的痛苦和焦虑。

很多人以为,不逼自己一把就废了,但实际上你的本心绝对不会允许你废了,正是因为你的本我和超我、本能和理智发生了对抗,你才会一边放任一边自责恐惧,一边碌碌无为一边渴望蜕变。你应该试着和自己和解,理解欲望即正义,理解你内心的真正诉求。

你的大目标是三年内出任总经理,在海岸边买一套别墅房,但并不意味着你必须时时刻刻紧绷着每一根神经。当你偶尔累了困了想睡觉,想要给自己放一个长假,你不妨就潇洒走一回,这也是你潜意识告诉你的“小目标”。

控制大的方向不偏,在人性正常合理的欲望部分,应当允许一定的正负偏移误差。

越长大越发现,最大的成熟就是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不需要参照物就能看清自己,也不再对他人的生活指手画脚”。

愿你不需要参照物就能看清自己

你过得不快乐,是因为拔高了信仰

冯仑在《有信仰的人不焦虑》一文中讨论到,价值观,轻的叫鸡汤,其次是意识形态,最重的叫宗教,它们的共同点就是解决人们的烦恼。

基督教跟伊斯兰教是神教,告诉你你的一生富贵或贫贱,和美或凄惨都是神赐予的,自己没法做主,所以你不用纠结和焦虑;佛教不是神教,主张修行是“智慧问题”,告诉你“生等于死,苦等于乐,色等于空”,所以你没有必要追名逐利。

我们身边大部分不信宗教的普通人信“意识形态和鸡汤”,就是梦想和情怀。

最近网上铺天盖地一片“贾府将倾”的哀嚎声中,其实没有几个人是为贾跃亭而哭,人们更多是因为自己失去一个方向寄托,而加深了对“梦想和情怀”的怀疑和恐慌。

毕竟两年前那个意气风发号称要打造“生态梦”的贾跃亭,曾经无数次凭借PPT将梦想和情怀推向顶峰,用那首《野子》“怎么大风越狠/我心越荡/我会变成巨人/踏着力气/踩着梦。”将无数青春的梦想者感召而至。

当贾跃亭在美国发出“负责到底”的声明却仍不见其踪影时,当许多乐视员工因为“梦想窒息”正为生计和日常生活困顿不堪,当债主和供应商守在乐视大厦抗议围堵时,7月11日央视财经频道在一则报道中也发出质疑:“贾跃亭一边推概念一边套现,是创业失败还是涉嫌欺诈?”

吴晓波说,局势到今天如果做一个民意调查,恐怕对贾跃亭的评价还是五五分。当务之急是他必须回来,解决难题,不要做再也无法回归商界的失信人。

梦想和情怀是一切现代人焦虑的根源,志存高远没有错,但你是否拔高了梦想的意义?

有梦的时候,放心去追,梦破灭了,很可能是因为你的梦想和你的能力条件没有达到最好的适配,选择重新做一个梦或者放弃做梦又有何不可?

一切遵从本心,不掩饰不遮羞,人生其实没有什么特别高尚的定义,你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都好,没有人有权力质疑,当然前提是你对你的每一次决定负责到底。

这个世界最大的可爱的就是可以包容不同背景,不同个性、不同追求,不同信仰的各类人群。

值得庆幸的是,对于更多普通人来说,梦想闪烁明灭时不再一味吼叫,越来越懂得回归生活的本质,面对翻烂了的“阶层固化”“贫困代际”“阶级鸿沟”这些梗,学会对生活做局部的妥协和退让,这也是近来“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成为新宠段子的缘故。

最后想起一句,林清玄说:真正的生活品质,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并在这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

这句话适用于所有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没你想的那么高尚,你过的不好是因为找错了参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