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基本的判断能力,总会做出一些比较不恰当的举动,比如生气时乱扔馒头,摔东西等等,此时恰当的批评是一定要有的。然而有些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让孩子心里也不好受,给孩子带来心里的压力。
可是作为家长我们是否想过,我们的批评为何不管用呢?对孩子来说批评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但任何教育的方式都是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让孩子知道自己错误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在以后避免或者改正同样的错误。实际上很多家长都有体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和孩子好好的说,讲道理都不管用,批评也不管用,打一顿也不管用,达不到教育的效果,最后弄得亲子关系也会越来越差,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自己也弄得火冒三丈。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呢?难道自己的孩子就是坏孩子吗?孩子是最讨厌被贴标签,更何况我们不能以孩子的成绩就将孩子分为坏孩子和好孩子。其实最重要的是教育孩子的方式和心态,时机没有把握好,批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改正,养成良好的习惯,但往往在批评孩子的过程中夹杂了很多自己的情绪,这样批评就变成了无谓的控诉。
下面为各位家长分享几个常见的无效批评教育。
首先,是情绪化比较重的批评。这种批评效果比较差,往往是因为家长将工作和家庭的怨气对孩子一股脑儿的发泄和爆发出来,诸如此类:“你说你怎么这么不省心呢?我都这么累了,你还淘气……”一阵狂风暴雨后,家长的心里稍稍舒服了,可是孩子被家长的阵势吓到了,有时由于惊吓也不会去思考自己到底哪里错了,嘴上说自己错了,心里却不明白,这样就没有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其次,针对眼前的错误,翻旧账,效果差。对孩子的当前的错误家长有时会对以前犯过的错罗列一堆,玩游戏,玩手机,不经常做作业,被叫家长……,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觉得妈妈百般挑剔,甚至不服气,再对内向的孩子会感到自卑,所以我们思考,孩子还会心甘情愿地去改吗?有句话,虱子多了不怕咬。
最后,对一个错误不停的批评,效果差。孩子也是在犯错中获得成长,针对孩子不同的错误,有心的,无意的,即便孩子无意的错误我们也要适当的提醒孩子,蜻蜓点水,但教育到位要给孩子一个适当的缓冲时间,先问原因,不能不问青红皂白把孩子训斥一顿。
那对于上面所说的无效教育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批评孩子,克制冷静。
有时候我们生气不是因为孩子的错,而是我们错怪了孩子,或者对孩子无意犯的错,有种想揍孩子的冲动,但是一定要努力克制,先明白事情的原由,否则就成了自己一场徒劳的情绪大爆炸,错怪孩子。
其次,明确目的,坚持原则。
明确教育的目的,孩子犯错要帮助孩子找到原因,并帮助孩子改正,不能因为家长心情好从宽处理,或者心情不好大加指着,这样不仅到不到批评的效果。或者认为孩子小犯错正常,最起码我们要用孩子可以听懂的方式,把不对的和应该做的给孩子沟通到位。
批评是帮助孩子改正错误的方式,而不是家长宣泄情绪的方式,同样也不要把不批评作为一种奖励,家长情绪最好能够找到自己发泄的方式,对孩子犯错要坚持原则,严宽相济。
第三,要有正确的批评态度,尊重孩子。
在孩子意识到错误的时候,以帮助孩子的姿态,跟孩子就事论事交谈,而不是实施家长的权威,比如孩子一生气打翻了一盘菜,那么家长最好带孩子离开饭桌,到一个安静的地方让孩子把不满说出来,然后再一回击,我不吼你也不打你,就是平等的讲道理,讲到你哑口无言。千万不要一巴掌或还在头上,再或者:“反了你了,不吃滚蛋!”
第四,让孩子体会和承担犯错的后果。
孩子出错有时是因为孩子自身没有承担任何的后果,或者家长不忍心让孩子承担一切后果。如果孩子摔了碗或者盘子,可以坚定地告诉孩子,你的这顿饭结束了,你需要马上离开饭桌,但是下顿饭你可以正常来吃饭,让孩子体会到浪费粮食的后果。
第五,注意批评的时间和场合。
古人云“当众不责,饮食不责”,很多时候饭桌上批评孩子,孩子往往出现的举动就是摔脸撂下碗筷不吃了,家长也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特别是当同学小伙伴的面,批评孩子。这样不仅伤害孩子自尊心,还会让孩子变得很自卑,甚至对父母充满了怨恨,最好的场合的就是孩子的卧室或者就两个人时,这样双方就可以毫无顾忌谈话。
第六,批评孩子的时候,全家意见要统一。
再好的教育机会和教育技巧,全家的意见统一是前提,如果不统一,可能批评就会直接无效,教育也会适得其反。现在的好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里三四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比如,我在课上问一位学生为什么不写作业,爸爸妈妈是不是太忙没看着你写?后来学生告诉我,爸爸妈妈让自己写了也批评自己,每次批评自己的时候,爷爷奶奶都会批评爸爸妈妈。这样对一些错误的批评也就达不到了效果。比如对抢人家玩具父母正批评着,姥姥姥爷爷爷奶奶不愿意了,心头的一心护着说道孩子还小,别吓着孩子,这样一来孩子以后就会觉得有了靠山,犯一些错误会更加肆无忌惮,以后的再教育也就难了。所以平时全家人就要多交流,达成共识,但是再批评过后要有适当的安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