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前面知道,僧人慧明突围出寺,长途跋涉、历尽艰辛,终于把张生的求救信,顺利送到白马将军杜确手里。
那么,张生的信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张生又有什么办法能说动镇守地方的将领,轻易领兵发往普救寺救援呢?
我们跟着杜确一起看信。
张生先是和老朋友杜确问候,谈心,谈友谊,谈过去两人之间的深厚交情,谈过去二人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
张生信中写道,他与杜确在洛阳分别后已经好多年了,他几次都想去探望老朋友,但是总是因为一些事情耽误。但是,张生虽然没有看到杜确其人,可只要一想到杜确过去曾对他的帮助和恩情,张生就会觉得他们两人的感情就倍觉深刻。
张生追忆起两人曾一同求学一起居住,倾心交谈、聚首情深,只是他没想到如今二人天各一方;漂泊的忧思又常常生于他的心底,作客他乡,张生心中无限愁闷。
张生说到自己每日里粗茶淡饭,四处流浪,已有十年之久;与此同时,他羡慕已为将领的杜确,威风凛凛统领着百万军队,守卫着帝国边境的平安。
张生说他知道杜确能瞻仰到皇帝的容颜,食用着朝廷俸禄,夸赞杜确比一般人的德行都大多了;说自己假如有一天能亲眼看到杜确的容颜的话,张生就会觉得心里十分安慰了。
然后,张生开始向杜确解释,他是一直想探望杜确,两个好朋友之间能好好聊聊阔别多年的兄弟情谊;只是因为他在路过河中府普救寺的时候,忽然意外染病。
张生这句话也正好对应了杜确在收到张生的信之前的猜想,因为杜确已经听人说起过张生在河中府,也派人去请张生见面,只是因事耽误,之前杜确并未说清楚是什么事情耽误了二人的见面,张生在这里正是对应点明了耽误见面的原因。
正是因为张生旅途中生病,在普救寺养病的时候,不巧遇到叛军将军孙飞虎领着五千叛军,想要掳掠已去世的崔相国的女儿、也恰巧在普救寺偶遇道路阻碍不得已才耽搁的崔莺莺,张生说他的情况实在是困顿窘迫,又紧急非常。
张生又特别说到自己的性命悬于一线,是死是活难以料想。
说罢自己的性命,张生开始向好友杜确剖析事情的严重性,他说孙飞虎掳掠崔莺莺之事,如若有一天朝廷得知的话,叛将孙飞虎定然获罪不小。
这是因为,孙飞虎的行为确实是大罪。
这一点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出身官宦大家庭,又熟读诗书的张生也知道,单单依凭他与杜确的私交,并不能成为白马将军杜确轻易动兵的足够理由,张生明白此点,身为地方将领的杜确肯定心里也清楚,加上前面杜确自己也说,他一直怀疑丁文雅一伙人,但迟迟没有发兵的原因是没有证据。
张生这里正好提供丁文雅、孙飞虎一伙的不轨行为的直接证据,而剿灭叛将孙飞虎,是地方将领杜确保一方平安稳定的职责所在,所以杜确发兵也是理所应当的事。
不仅如此,张生对于杜确的职责没有多说,只一句话点到为止,然后他更多的是杜确剿灭孙飞虎后的好处。
张生说杜确倘若还念及他们当年的交情的话,请杜确派一支军队击退孙飞虎,那样做的好处,除了照顾到他们两人的私交,救得张生的性命外,至少还有三点:
一是,对上,可以说是报效皇帝的恩情;
二是,对下,则可以说是解救黎民百姓的性命;
三是,对于即便已经去世的崔相国,也会感谢白马将军杜确的恩德。
值得一说的是最后一点崔家的感念,张生也说到虽然贵为相国的崔氏已经去世,但是崔家人还在,崔家的整个庞大氏族还在,也就是说崔家的权势都还在。
张生也是在点杜确,他也知道崔氏家族在当时整个大唐王朝的地位和势力,如果杜确能让崔家氏族对他感恩戴德,那以后对于杜确在大唐王朝帝国的发展和提升,将会有多大的好处?!
张生在信中肯定不会写那么多,他相信杜确定然一看到他的信就能心领神会,再说,即便杜确清高自负,孤芳自赏,不屑崔氏家族的帮助,那为了职责所在,为了保地方平安,又为了好朋友张生的性命,于公于私,杜确也肯定会毅然决然,速速发兵普救寺。
于是,张生说完发兵的几个好处后,就说他希望杜确能看完此信即刻发兵,身为小弟的他盼望着白马将军率领着大军的到来。
张生的信到此处,戛然而止,言简意赅,直白扼要,不但把事情说得很清楚,剖陈利害关系,轻重缓急也是泾渭分明。
让人不得不佩服,张生写给白马将军杜确的这封求援信,写得实在是不错。
别说张生与杜确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还是结拜的兄弟,就算他与杜确不曾谋面,素不相识,但只凭这样的一封信,相信杜确也会在看完信后,立即发兵救援的。
那到底白马将军杜确会不会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他会怎样想呢?
在看完信后,他是否就立即发兵救援呢?
我们还是接着看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