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齐军一路直捣燕国国都,杀死了子之和燕王哙。
不过让燕国大跌眼镜的是,齐军获胜后,没有满足齐国老百姓的美好想象,反而开始大肆掳掠,将整个燕国当成提款机。弄得燕人就像后来的苏联人民,以为希特勒是来解放他的,没想到希特勒比斯大林还不是东西。
齐宣王在扫平燕国后,开始思考一个问题,燕国的土地是自己留着呢?还是应该扶植一个傀儡政权自己当幕后教父呢?
这种高端问题土鳖们是答不来一二三四的,必须要让有文化的人来解决,于是他咨询了客座教授思想家孟子。
亚圣说的很智慧:“如果吞并燕国,他的百姓快乐,那就吞并它,如果他的百姓不高兴,就别吞并它。”
齐宣王没解风情,问:“啥意思?”
亚圣道:“当初我们能够势如破竹,原因在于燕国百姓以为我们可以救他们于水火,所以夹道欢迎。但如今我们的队伍成了流氓军,屠杀他们的父兄,抢劫他们的财宝,破坏他们的祭坛,您说我们还具备统治的基础吗?况且现在全世界都已经很畏惧齐国了,如今领土再扩大了一倍,又没有实行仁政,势必会吸引天下的攻击。如果现在退军,还可以扶植一个政权,让新君主感恩,让齐国还能保持国际威信。”
齐宣王听完后很不以为然,他坚持认为一个大国迅速的灭亡了另一个大国,这是天意,这叫天予不取,必受其咎。
不过,这天是不是这么想的不一定,但现在可以肯定,齐王并不想把到嘴的肥肉吐出来。
那你当时去问人家孟子干嘛?
实践证明,圣人被称作圣人是道理的。正如孟圣人所说,齐军的臭流氓行径不仅引起燕国人的极大不满,也引起了国际上的诸多妒忌,比如西部强人赵武灵王就很妒忌。
赵武灵王觉得燕被齐吞并后对赵很不利,决心插手燕国内政,不能让齐人自己多吃多占,于是派大将乐池入韩立人质燕国公子职为王。
赵武灵王的这个政治干预是多赢的局面,比较乱,我来给大家捋一下哈。
燕国与韩国对赵国曾经有夹击的盟约。
但赵国后来和韩国结盟了。
虽然是盟军,但乱世多小心,韩国为了制约赵国,还是与燕国结盟,形成对赵国的夹击之势,以防备赵国哪天突然翻脸对韩不利。
韩燕双方互换公子为质,燕公子职就是应这个盟约入韩的。
赵武灵王想通过迎立新的燕王,使燕王能够对赵国感恩,既而与赵国结成稳固的联盟,与此同时,还能破坏燕国与韩国对赵国的夹击盟约,拆开了韩燕联盟后,便有利于赵国对韩燕这两个邻国分别进行控制了。
韩国那边的想法几乎与赵国一样,只是角度不同。
韩国认为燕公子职虽然是赵国主张立的新燕王,但作为对燕公子职有质押权的韩国对于能否让公子职归国,却有着最直接的决定权。
韩国本可以当初应燕太子平和齐国的要求杀死公子职,但韩国没有这么做,公子职是非常感激韩国的。
韩国同意赵国接公子职归国,主要是考虑韩国对公子职有不杀之恩,日后,两国必然亲善,韩国可以利用燕国制约齐国和赵国。
乱不乱?
通过这段描写,也可以看出来,合纵政策有多可笑。生命会自己寻找出路,每家都会根据自身的条件与状况选择活法,刚刚我们所说的这堆心眼儿是每个国家都会上的一道又一道的保险。但,这些保险又有什么用呢?
赵武灵王以平叛驱齐为号召,派乐池奉公子职之名引军入燕,与太子平和匡章的齐军交战。
燕国的百姓受够了齐军的掳掠,对太子平的引狼入室也很不满,抬眼望见启明星,老百姓们又寄希望于赵韩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对公子职的盟军非常拥护。
齐宣王见赵插手燕国内政,与齐国为敌,便派遣齐军精锐燕地迎战,意图啤酒在自家喝,火上别人家放,在本土之外与赵国决战,燕赵一锅烩。
赵武灵王却又不想因为这事损害自家的利益,没有主动应战,双方进入到了相持状态。
不过赵武灵王的脑子精明,他突然想到公子职是燕易王后的儿子,他妈易王后是秦惠王的女儿,于是赵武灵王对公子职假称齐军强硬,赵军打不过齐军,请公子职向姥爷秦惠王求救。
他姥爷也看不得东边的齐国得势,于是派出了大军,兵分两路攻齐救燕。
与此同时,燕国到处发生抗暴战争,齐军在大败后灰溜溜的退出了燕国,燕国复国成功。
由于有复国大恩,燕国后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赵国,韩国和秦国的稳固盟友,公子职正式登上王位。
而且,劝大家一句,没说千万别欺负人,保不齐人家的后人中回来几个出息的。
这位公子职就是后来的燕国中兴之主,燕昭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