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深度工作的那些坑,你入了几个?(上)

​                                                    文 / 梦雅            图 / 网络、黄油相机

                                                           始于一本书,不止一本书

万物伊始是接纳。

只有我们接纳了,才能拥有平和的情绪,才会有行动的勇气,而行动力就决定了未来的样子。

深度工作的前提亦是接纳,还有察觉。

《深度工作》作者总结了挑战深度工作的那些坑:

度量黑洞

最小阻力原则

忙碌不等于生产能力

对互联网的顶礼膜拜

除了这几个,其实还有情绪管理、学习力、时间管理、精力管理等等。这每一个都需要我们不断修行。

尽管很多方面我们都需要提升,生活不就是这样一步步的走得更好更高吗?

                                                                                                             ——梦雅

                                                                            正  文  来  啦

《深度工作》和《专注》这两本书的作者都谈到了一个问题,就是被打扰。记者尼古拉斯 • 卡尔(Nicholas Carr)2008年在《大西洋月刊》(Atlantic)上发表的一篇被广为引用的文章中坦言,“网络似乎剥夺了我专注和沉思的能力,而且不只有我这有”。

大家对这段话,有什么理解和想法、感受呢?

我的理解是:带走我们专注和沉思能力的或许并不是网络,而是我们自己。不管打扰我们的因素是网络还是其他人,真正对我们有所影响的还是我们如何处理和网络的关系、处理被打扰的问题。

好比,孩子碰到了桌子上,很多养育者会说:“宝宝,不哭,这个桌子真坏,我们打它”,但其实我们也都清楚,真正错的是桌子吗?当然不是,真正需要调整的是我们自己的行为,我们可以这样跟孩子说:“宝宝肯定很疼吧,妈妈看看,来,妈妈抱抱,那我们下次走在这里的时候可以怎么做来避免碰到桌子呢?”如果孩子小,我们可以直接告诉孩子“下次我们走在这里的时候,是不是可以绕一点呢,这样就可以避开桌子,保护我们喽”。


之所以看到了同一件事表达的内容不一样,就是《专注》一书中作者讲到的选择性注意,在出现了某一行为时,我们可以选择关注原因,也可以选择解决方案。正如《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哲人和青年的辩论中提到的原因论和目的论:当我们关注原因,我们便会躲在自责或者是责他中不能自拔,无比痛苦,而如此,事情只可能朝着更糟的方向发展。


就拿刚才说的小孩子碰到桌子的例子来说,养育者告诉孩子:都怪桌子。从原因论的角度来讲就是:是因为桌子碰到了我,而不是因为碰到者自己;从目的论的角度来讲,之所以说是桌子的错,目的是为了逃避自己的责任,本能的自我保护害怕被责骂等等。转变这个思维方式的前提是自我意识的提升,更易察觉并体会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只有先察觉到自己的行为和语言,才会进行自我反思,才会更加关注到他人和外界世界……


在正面管教的线下家长课堂上,有一个头脑风暴活动:两列表,大家需要头脑风暴目前面临的来自孩子的挑战,头脑风暴结束之后讲师会问大家:“面临这个挑战的家长请举手”,当看到也有其他家长面对这样的挑战时,大家就会有一种放松、如释重负的感觉,也就没有那么焦虑了。


那么,现在我也问问大家:“在你希望深度工作的时候,有遇到被打扰的情况请举手”,我想肯定看文章的朋友很多人在举手。


所以,我们都一样,都遇到了类似的挑战,我们是共同在战斗,没有谁是孤军奋战。那么,我们何不欣然接纳呢?因为——办法总比困难多。这也是现在我时常告诉我的宝宝的一句话。我会鼓励他想办法,试一次,再试一次。


那么,我们都一样,试一次,再试一次!


面临挑战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面对


其实就是两个关键点:接纳和察觉。

接纳是万物伊始。

在拥有了这两个心态的前提下,我们一起来走进《深度工作》,看看作者为我们总结了哪些影响我们深度工作的坑,我也会分享我自己的理解,继续跟着梦雅一起走进《深度工作》吧!

01  度量黑洞

不管是知识工作者还是体力劳动者,对于价值的衡量,其实都是一个挺难的课题。在上一篇推文里做WORK ONE的时候相信大家也会有这样的感受吧。在寻找自己的工作价值点的时候是不是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呢?

关于价值的衡量,我分解为两个维度:过程和结果。

                                                                  LIST 1     价值清单

通过这两个例子,大家不难看出,或许过程价值远远大于结果价值。可很多时候,我们首先关注的却是结果价值,尤其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吗?因为它是易显的,大部分时候是量化的;还有一个本质的原因是:来自比较。(后续我也会写一个关于比较的主题日更文)


从关注点的角度来看,比较有两种思路:

只关注他人结果:“别人取得了什么成果”;

关注结果的同时,也关注得到这个结果的过程:“哇,他竟然可以有这么牛的成果,他到底是怎么做的呢?哪些是我可以借鉴学习的呢?”


如果只关注结果,被关注者就会有失落感和不被看见不被爱的感觉;如果关注过程,简单的观察描述性语言,就会是极大的鼓励。关于鼓励,我会在育儿专题中分享哦!此处不再展开喽!


接下来邀请大家完成今天的WORK ONE:列出自己的价值清单,可参考上述表格模式。

02  最小阻力原则

最小阻力原则:挑简单的先做

在工作环境下,若各种行为对于底线的影响没有得到明确的反馈意见,我们倾向于采用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先选择最简单的事情先完成,对于具有挑战的事情,我们会退缩,这也就是拖延症的根源之一。这其实也很正常,对于人类来讲,我们具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来寻求自我保护。这里我说的利害不是非黑即白的意思哦,而是我们或许会选择舒适、简单、容易等等。


卡尔 • 纽波特在《深度工作》中也讲到:“最小阻力原则收到了度量黑洞的保护,少有人对其加以审视,在这种原则支配下的工作文化,免去了我们短期内对保持专注和做计划的忧虑,却牺牲了长期的满足感和真实价值的产出。


那么,如何破局呢?

(1) 打破度量黑洞,找寻价值清单。在列工作清单时,首先完成WORK ONE,让自己清晰地看到结果价值和过程价值,将自己的目光拽回到某件事情的价值感上,当我们感受到完成之后的价值感,便会更加有动力,更加有勇气。

(2) 四象限重要紧急度模型。这个模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这个模型也是可以让我们清晰的看到需要完成的事情的先后顺序,从难易程度的维度转移到时间的紧迫度维度,这也就打破了最小阻力原则。接下来就是需要对某件事情进行任务细分,安排到碎片化时间或者是大块时间中去即可。

(3)戴维 • 艾伦在《搞定1:无压工作的艺术》中提到了横向管理工作的5个步骤和纵向管理项目的5个阶段

横向管理工作的5个步骤:

收集引起我们注意的事务和信息;

理清每个项目的意义和相关措施;

组织整理结果,提出选项;

进行思考回顾;

选择行动。

这些阶段共同构成了我们生活中的横向管理系统,而且我们还可以随时向其中添加需要考虑的新事项。

纵向管理项目的5个阶段:

定义目标和原则

展望结果

头脑风暴/集思广益

组织整理

明确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这两个5步骤有相通之处:都是需要先找到行动的原动力:目标/意义/关注点等;头脑风暴;整理复盘;行动。首先也是要先打破度量黑洞,寻找价值感,这本就是人类寻求的最高级需求。

那么关于深度工作哪些阻碍我们的坑,今天先分享到这里,未完待续。

每天迈出一小步

学会关注过程

良好的过程

才能遇见更好未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影响深度工作的那些坑,你入了几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