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知识源头,探寻数学本质——郑州学习随笔

    周末,带着对“双减政策”下高效课堂的探寻,来到了郑州众意路小学,开启了为期两天的“落实双减政策,聚焦高质课堂,全国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周日,踏着夜色归来,几位教师的精彩授课场景和先进的讲座理念依然在脑海中回旋。我本是一名语文教师,对数学的研究不够深入。通过这两天的培训研讨,我真的是茅塞顿开,反复回味这几位教师的课堂上的导入和引领,回忆自家孩子学数学的困惑(闺女学数学总爱刨根问底,老师们回答不出来时,总是让孩子死记硬背住,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也很惭愧一直没有摸索出一条带领孩子学习数学的好途径),再想想身边大部分孩子在学习数学新知识点时,也往往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于是,题海战术、反复操练、课外辅导......便成了教育常态。嗯,我想这也正是这次为促进“双减政策”落实而开展的小学数学培训的背景吧。

    而今天,当我看到这样一个明亮清晰的数学课堂时,我在想:如果我能早几年听到这些专家们的课,或者如果我身边这些孩子们的老师能如他们一样带领孩子追溯知识的源头,探寻数学教学的本质规律......那么教育将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虽然有些相见恨晚,然而,我又感到庆幸:感谢教育局组织的这个活动,感谢校长让我带队去参加这次数学研讨会,让我大开眼界,解开了学习数学的困惑,领悟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魅力。我要把这些理念迅速带到我们的学校,传达给我们的老师,让更多的孩子爱上数学,能为我们数学高效课堂起到那么一点点推波助澜作用,也算不虚此行。

      为做好对这两天所学知识理念的“反刍”,今晚归来,我“趁热打铁“,现将自己的点滴收获与浅显感悟记录笔端-----

      我认为数学是一门强调领会和领悟的学科,只有当学生准确的掌握并了解其来龙去脉时,数学学习就会变得轻松愉快,当学生单纯的依靠灌输接受和模仿来学习,甚至是生搬硬套时,数学学习就会显得艰难而困顿。所以,在数学学习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间的联系,准确把握知识的增长点和滋生点,让学生学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课堂的高效性也正体现在这些细微的地方。

    另外,数学教材的编排关注知识螺旋上升的规律,这些零散的知识记忆起来效果不佳,如果让这些知识串成知识链,学习的效果会成倍的增长。所以在数学学习中,不要孤立地学习某一个知识点,而是想办法呈现与这个知识点相关联的东西,从知识出发,拾级而上,探索规律形成的过程,挖掘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本质,让学生的知识形成一个整体,引导学生能看见“没看见的”,这样知识点在学生心中就不在单调和模糊,那么这样的学习就会厚重很多,学习过程亦将是多姿多彩。这样也就避免了学生“时过然后学,勤苦而难成”的困顿局面。

    今天下午席争光老师提出的“建模教学法”更是令人耳目一新,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化的结果。有意义的学习一定要把数学内容放在真实的且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原型问题逐步抽象到数学问题,接着师生再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探讨,得到一样的规律。然后让学生归纳出更为一般的数学模型。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是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学生的认知活动使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发生作用,这时新知识被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所吸收,即“同化”,从而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达到新的平衡——建立起新的(或统一的)数学模型。

    席争光老师说:“学校中传授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所以,不能把数学教育单纯的理解为知识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学生进入社会后,也许很少用到数学中的某个公式和定理,但其数学思想方法,数学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却是他们长期受用的。

    国家“双减政策”的落实,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我们的课堂是高效的,才不会布置大量的、重复的、机械的作业;只有我们的课堂是高效的,孩子们在学校里能已经完成知识的接纳和吸收,就不会涌进课外辅导机构。而高效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专业发展素养的高水平。新时代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不但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要提高自己的学科知识融合能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老师们,课堂是我们的主阵地,课堂改革是个没有终点的旅程。而万木有本,万水有源头,任何一种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会按照其自身的特质与规律进行渐进与嬉变。因而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数学知识的本体所在,更应透过知识“冰冷的外衣”,演绎数学知识背后的生动故事,通过追溯数学知识的本质,“约定俗成”的需要,生活习惯的缩影、科学知识的严密等方面的“源头”,丰厚知识内涵,才能让数学课堂教学“落地生根”。课堂改革急需教师在提高自己综合人文素养,让学生快速爱上你的课堂,当我们在三尺讲台上获得满满的职业幸福感时,我们的教育才会更加生动而丰富!

                          孩子王张俊玲

                      2021年10月24日  夜

                 



你可能感兴趣的:(追溯知识源头,探寻数学本质——郑州学习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