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沉默的大多数》丨无法不喜欢上他的黑色幽默


《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

Day1-40min-《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20190708

今日阅读:思维的乐趣、沉默的大多数(一)

今日金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罗素”

今日感悟:关于思想的乐趣,可能缺失对“文革”、“插队”、“下乡”等历史时代背景直观的感触,体会不到作者近似“魔怔”般地反复重复对愚蠢、对无趣、对机械重复的厌恶之情,但有意思地是,他一直却也在反复重复,作者自己也在说,自己最不善良的时刻,就是现在

不知道是他的反讽还是约束已经把他逼到思想枯竭的荒芜里了,我们能知道的是,假如真这样,他宁可选择不去活着——他不愿意做不表态的沉默的大多数,他也做到了。

在无趣的环境里,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他独有的幽默感(假装相信上帝,又括号说自己是不信的,然后假如上帝让他在灌输善恶标准和下地狱之间二选一)。

不同的是,自汉代以后,这个时间尺度里,我不认为对思想有过大屠杀,相反,一直繁花似锦,自在心上而已。

Day2-《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20190709-35min

今日阅读:沉默的大多数、花剌子模信使问题、论战与道德

今日金句:“所谓文学,在我看来就是:先把文章写好了再说,别的就管他妈的。”

今日感悟:

读了其中的三篇,其中最喜欢的一篇当属《花剌子模信使问题》,作者借用这个典故狠狠的讽刺了当时时代背景下学者也好、文化人也好,总之圈子里的人吧,对所谓的不好的消息的躲之不及又无可是从的“古怪”状态。像马老所说的人口问题、作者和李银河发现的同性恋问题等这类坏消息,圈子里“臣民”,也效仿古代统治者的做法,以为控制了信使就能控制坏消息的产生,荒谬又让人啼笑皆非。没办法,最后大家慢慢都学会了狡猾。正如作者所讲,也难,难就难在学者往往要在求真实和受欢迎之中,苦苦求索一条两全之路,文史学者尤其如此。

想到恰巧,最近通勤路上在听易中天的品三国,一期节目上他自己也说因为自己的一些风格原因收到了攻击。当时不以为然。后来听到了他讲了很多对我来讲颇具“颠覆性”的历史真实或人设时,我总是先入为主的把他判定为故意而为之。因为一时间很难接收那些被打入骨髓里的人物的人设。现在想来,我也只不过做了一件事,就是堵住耳朵,不想听“坏消息”罢了。幸好我没活在花剌子模时代,幸好我也没有一只大老虎~

Day3-《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20190710-45min

今日阅读:理想国与哲人王、东西方快乐观区别之我见、我看国学、智慧与国学

今日金句:学习本身很痛苦,必须以更大的痛苦为推动力,和调教牲口没有本质区别。

今日感悟:今日最佳吐槽王,小波是也。作者的黑色幽默真真地是逗笑我了。说到朱老夫子的格物致知,齐家治国平天下,得亏他不姓朱,可以免于被齐,但是被治和被平是免不了了;还有尼采对女性的部分言论、中国古圣的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这类,描述到盼望着他们能活过来,然后收回去,再死掉;还有就是吐槽朱子对往井底看到的一团阴森白气解释为阴阳交融,乃太极象,实属正常,作者直接吐槽到不应该只有白气,还应该有一个人头,而那个人头就是你本人,这还不算完,还一本正经的解释道如果没看到,是因为观察的不仔细,或者就是井太深,奉劝去找一个浅一点的井,宋朝那么大,总会 有一口井适合你。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读了简直哈哈哈,扶不起墙。也就是生错了时代,不然也是B站制霸弹幕的主~

PS.字里行间,能体会到那个时代作为一名笔杆子说话的人想让人听到的呐喊声的嘶鸣吧。

Day4-《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20190711-40min

今日阅读:对中国文化的布罗代尔式考证、人性的逆转、佛洛伊德和受虐狂、椰子树与平等、体验生活、有与无

今日金句:贫穷是一种生活方式。

今日感悟:今日读的几篇串了一下,大体还是对“文革”“插队”中一些经历后的抨击与反思。其中中国文化一篇里以插队小山村里人与驴之间的博弈,引申出中国物质生活的困苦源自中国文化提倡了一种消极忍耐的态度;

人性的逆转一篇,引述了比较振聋发聩的一句话:贫穷是一种方式。一语点醒了中西方的差异,作者认为彼时的西方乐于去追求智慧;而我们却总能安于“难得糊涂”;西方更善于寻求减轻人的苦于累;而古之圣贤的言论多少有点“楼上王孙把扇摇”,不能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因此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意思。

篇末作者发出最有力的号召便是:我们的社会里,必须有改变物质生活的原动力,这样才能把未来的命脉握在自己的手里。

佛洛伊德一篇,那首打油诗真是让我以后无法直视冬日里的飘雪了~!此篇也足见作者对“大跃进”“文革”是有多深恶痛绝;

还是附上吧(毕竟不能我一个人反胃,哈哈,另外作者所说的痰气也出于此吧)

夜来北风寒,老天大吐痰。

一轮红日出,便是止痰丸。

椰子树和体验生活两篇,又回到了那个熟悉的小波,极尽黑色幽默之能事,真担心诸葛和司务长一口老血喷出来,去找他算账。

有与无,开头与体验生活略有重复。

PS.引用一句,给自己打打气:人在年轻时,心气总是很高的,最后总要向现实投降。我刚刚过了四十四岁生日,在这个年龄上给自己做结论似乎还为时过早。但我总觉得,我这一生绝不会向虚无投降。我会一直战斗到死

Day5-《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20190712-45min

今日阅读:拒绝恭维、谦卑学习班、关于格调、关于媚呀、关于崇高、荷兰牧场与父老乡亲、洋鬼子与辜鸿铭、高考经历

今日金句:食色性也,只要还没把小命根一刀割掉,格调不可能完全高。

今日感悟:

拒绝恭维:小波式结构,先引上一个典故或是故事或是事件,不得不承认,这个引子每次都很吸引人。然后针对这个引子,再展开到自己的经历,二者再做一番对比,时而匪夷所思,时而啼笑皆非。于荒诞不羁中道出令人发省的论述或结论,自然就都到心坎里了,印象不可谓不深刻。也是个不错的借鉴模版。

谦卑学习班:可以完完全全复制下来这句话了:“中国常有人不惜代价,冒了被踩死的危险,挤进体育馆一类的地方,去见见大名人,在里面涕泪直流,出来后又觉得上当。这道理是这样的:用不着花很多钱,受很多罪,跑好远的路,洗耳恭听别人说你是傻×。自己知道就够了。”

荷兰牧场与父老乡亲:作者讲到插队下乡学大寨时为村里了凑数字(现在这种现象依然有,而且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相信也会有),经常将猪圈里猪还没来得及在上面排泄的刚垫上的土就挖出来往山上运。脑洞到如果猪会说话,肯定会问他抽什么疯呢?作者认为被猪看成笨蛋,这是不能忍的,有时不好意思,就揍它。看到这里,忍不住笑了。

Day6-《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20190713-60min

今日阅读:盛装舞步、我怎样做青年的思想工作、我看“老三届”、我对国产片的看法、我为什么写作、用一生来学习艺术、我对小说的看法、生活和小说、小说的艺术、王朔的作品、萧伯纳的《巴巴拉少校》、盖茨的紧身衣、个人尊严、君子的尊严、居住环境的尊严、饮食卫生的尊严

今日金句:对残疾人的最大尊重,就是不把他当残疾人。

今日感悟:今日趁着周六上班有点空闲将此书的剩余部分通读完成,关上书本的那一刻,诚实的讲,脑子一片空白。不得不借助标记和重返快速浏览才能大致回忆起每篇讲了些什么(这感觉像极了看完电影就忘,一度怀疑是我脑子不好使,后来证实了是我不用怀疑,就是)。

看完整本书,先说直观的浮于表面的认识(深刻的咋也说不上来),王小波对古今中外的名人的爱憎分明,有着不加掩饰的流露。比如不喜孔孟程朱,对罗素偏爱有加;对西方的追求智慧改变生活喜爱有加,看不惯中国被固有文化裹挟导致物质生活困苦;认为绅士好过君子在于某些情况下前者更能捍卫自己这个个体的尊严,而不是一味的如后者秉承君子动口不动手,多有文弱与窝囊的成分(沉默的大多数也有的基因?);美国电影里除了伍迪艾伦之外很浅薄,也对《庐山恋》这种爱情里喊出“I love motherland”着实不妥当,霸王别姬、红高粱虽然不错,没有在民族形象上再去创作,异常追捧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首推王道乾先生译本,因为多次提到也被安利,已在豆瓣标注想看),原因在于它解决了小说自身的迷惑吧。

在末尾的几篇里,印象还算深刻的是居住环境和饮食卫生的尊严这两篇。讲到一个现象是国人只有在有角色的环境里(比如家里的丈夫、爸爸;单位里的一员等)才会注意到权利和义务,一旦跳出这个圈子,就淡化了自己责权利,没有做到一名合格的“群众”,公利公德全依仗政府(或者其他组织或团体),自己则置身事外,独善其身。饮食那篇也是,“在你做东西给别人吃时,该把别人当人来看待。有一种动物多脏的东西都吃,但那是猪啊。你我是同类,难道大家都是猪?”,细细想来,不免一身冷汗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沉默的大多数》丨无法不喜欢上他的黑色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