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贵有自知之明

        今天看了汉朝相国曹参的故事,颇有感触。我对“人贵有自知之明”的理解,更深了一层。

        曹参在汉高祖刚起兵时,就跟随在他的身边。随着他南征北战,立下无数的战功。他之所以能在攻城野战中功劳如此之多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明白自己的能力是在战场上斩杀敌人,而不是统帅三军,运筹帷幄。所以,他愿意以从属的身份跟随韩信,与韩信并肩作战。

        汉王五年,杀灭项羽,平定天下,论功行赏。曹参——这个被群臣公认受伤最多,功劳最大的人,却被封做高帝儿子,齐王的丞相。他明白自己的治国才能跟萧何(汉高祖封萧何为汉朝的相国)是无法相比的,所以,他毫无怨言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他明白天下刚刚平定,所以虚心采纳有才之士的建议,采用黄老学说,崇尚清静无为,让齐地百姓自行安定,给了这个封地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

      萧何去世前,向孝惠帝推荐曹参做汉朝的相国。虽然曹参和萧何有私人恩怨,但是他特别认可萧何的才能。所以接替相国之后,依然遵循萧何制定的法规。这件事情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典故呢:孝惠帝觉得曹参作为相国,整天不理政事,没有创新。曹参就问孝惠帝:“在圣明英武这一方面,你和高帝相比谁强?”孝惠帝马上说:“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呢!”曹参又问:“陛下看我的才能和萧何相比,谁更厉害呢?”孝惠帝坦率地说:“你似乎比不上萧何。”曹参点头认可,说:“陛下说的很对。高帝和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谨守职责,遵循已有的法度不变,这才是对国家最好的治理呀!”曹参做了三年汉朝的相国,一直遵循萧何制定的法规,百姓也因此而安定富足。大家都对他交口称赞。

        看完曹参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佩服他的才能,尤其让人佩服的是他的“知人和自知”的智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话,这句话充满了对人性的洞察。大多数人都觉得,充分了解别人是很难的一件事儿,但自己肯定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其实真不是这样的。所以才有了“人贵有自知之明”,这样的说法。正因为“自知”是最难的,所以才显得“难能可贵”。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见:明太祖朱元璋对唐太宗制造的“玄武门之变”了解的一清二楚,而轮到自己身上,却还是把位子传给孙子朱允文,以至于后来明成祖朱棣起兵造反,发动了“靖难之变”;项羽虽然在战场上勇略过人,但他却因为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自负自大、不善用人等),不能及时调整政治布局,最后落得乌江自刎的结局;赵括凭自己熟读兵书而恃才傲物,不懂变通,导致45万赵军在长平全军覆没;马谡因自大而导致街亭失守。看到这里,你还觉得认识自己是很容易的事情吗!

        历史给了我们如此多的教训,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是一味分析别人,想方设法了解别人,好像抓住别人的弱势,自己就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殊不知,这是外求,很难由你把握。我们应该更多地向内求,想办法了解自己,认清自己,进而改变自己,提升自己。这比外求更难,但更有效。因为只有认清自己,才能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信;只有认清自己,才能找准方向,找到适合⾃⼰的天地;只有认清自己,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不在别人的赞誉中迷失自己。

        如何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呢?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就很好。自省可以更好地检视自己的内心,不让自己被多彩的在外所迷惑,不让自己被别人的评价而带偏。如果在处理事情时,我们时常跳出圈外看自己,也能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嘛。另外多读历史,以历史人物为鉴,也能帮助我们认清自己,少走弯路。就像魏征说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人贵自知不自知,

计较得失唯恐失。

外求内求求自己,

知古比古更明智。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贵有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