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团队如何进行高效的缺陷分析

为什么要做缺陷分析

不论是在传统的软件开发流程还是敏捷开发流程中,缺陷的统计与分析都是软件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
一些传统的缺陷统计和分析往往把重点放在缺陷数量的统计上,用于衡量开发和测试人员的KPI。例如某个功能模块出现了重大的bug,那当时负责开发的开发和测试都要出来“背锅”。
不能说这种方法是错的,但是如果把目的放在真正提高代码的质量上,缺陷的分析应该摆脱这种找人背锅的思路,回到真正的目的上来。一个缺陷的产生不能简单归结于开发的错误或者测试的漏测,还需要从产品设计,架构设计,用户体验等方面进行分析。
产品的质量是内建的,当代码完成的时候,质量就已经确定了。缺陷分析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如何帮助代码开发过程中的持续改进中。

怎么做缺陷分析

前期准备

缺陷分析的前期准备工作主要体现在缺陷/Bug的记录上。
要做到后期有效的缺陷分析,很重要的部分其实是前期记录bug时的信息收集。
下面的一些信息都是必须要在创建和修复缺陷的时候记录下来的:

缺陷发生的功能模块

记录下缺陷发生在哪一个功能模。复杂的系统里面有很多功能模块组成,我们需要记录下尽可能准确的功能模块,也有可能缺陷发生在不同模块之间的交互中,例如不同微服务之间的业务通信,在service的provider和consumer的交互中出现问题。那这种交互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特别的模块。模块的定义并不是固定的,目的是定位缺陷发生的位置。

缺陷的Root Cause

Root Cause可以理解为错误的根源。而这个根源指的是导致缺陷的原因。一些常见的root cause有:

  • 编码错误:开发在写代码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包括逻辑错误,场景分析的遗漏,功能未完全实现等等甚至是拼写错误。
  • 其他缺陷修改引入:开发在修复其他某个缺陷的时候引入了当前的缺陷。这在日常的开发中是比较常见的问题。修复Bug时,要确保当前的修改对其他模块和逻辑的影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其他新功能引入:开发在开发某个新功能(Feature)的时候引入了当前的缺陷。当一个新功能与原有的业务逻辑有很强的依赖性(Dependency)的时候很容易出现这种bug。
  • 其他架构/Data Model/Service变化引入:这类型的缺陷主要出现在不同系统/服务之间协同开发的项目中。当前项目所依赖的外部系统/服务也在进行开发,这些开发带来的变化就有可能造成当前项目中出现缺陷。
  • 需求理解偏差:这是一类比较特别的root cause,看上去和代码逻辑错误很类似。但还是有区别的,假设实际业务需求是A,开发人员的理解也是A,结果实现的是B,这是编码错误。如果开发人员的理解是C,实现的也是C,那就是需求理解偏差。这主要是为了考察开发和产品需求之间的沟通是否正确。
  • 需求歧义:缺陷的产生有时候并不一定都是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也存在由于需求本身的描述不准确导致缺陷的情况。不过在实际的工作中,需求描述的粒度如何把握是一门艺术,同时也能看出一个敏捷团队磨合程度。需求歧义并不是说产品经理

深入分析

一个信息记录详细的缺陷,也为后续的分析提供了足够的信息支持。
一个深入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

参与人员

缺陷分析可以以头脑风暴的形式来展开,参与的人员也不仅仅限于开发和测试人员,产品经理或者BA(业务分析)也可以参与到讨论中。

与code review结合

缺陷分析要深入,几乎难以避免的要去深挖代码,通过对代码的重新审视,抽丝剥茧的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是初期的设计缺陷,还是实现时场景考虑的不完整,又或是代码结构的不合理,这些都是需要对代码进行review才能知道。
同时修复这个缺陷的代码也需要进行review。因为发生缺陷的地方,可能是一个业务上的难点,也可能是代码实现中的难点,缺陷的修复需要经过code review,这样有助于降低再次引起其他缺陷的风险。

对测试用例进行review

对于产品环境发现的缺陷,很有必要对相关的功能的测试用例进行重新审视。因为这个缺陷是测试活动的漏网之鱼。
一个在发布上线前没有被发现的缺陷,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escape from test。当然其中的原因是很多的。有可能是测试用例设计时场景路径考虑的不完全,又或者是团队对于真实业务数据的预估偏差,导致测试时没有把这个场景的优先级提高。因为测试的资源是有限的,一些优先级较低的场景并没有能够加入到regression的自动化测试中。
如果缺陷发生的场景没有测试用例覆盖,那需要针对这个缺陷增加测试用例,对于线上的严重缺陷,还需要增加相应的自动化测试用例加以覆盖。

产品/需求/设计相关

缺陷的引入还有可能和产品的前期需求设计相关。
有的线上缺陷可能是需求分析不充分导致的。更多的可能是需求的表达不清晰导致的开发测试理解偏差引入的。这就需要整个团队的关注,寻求一种大家都能够理解的需求描述粒度。

解决方案

经过了前期的准备和深入的分析,终于到了输出的时候。一个缺陷分析没有得到有价值的输出,前面做的再好也是浪费。一个针对缺陷分析的解决方案,就是这个有价值的输出。
缺陷分析的输出不是对缺陷的修复,而是避免同类缺陷再次出现的解决方案,这是一个内涵很广的东西,它可以包括,但是不限于以下的内容:

  1. 对产品业务需求/设计层面的改进
  2. 对系统架构层面的改进
  3. 对代码设计实现层面的改进
  4. 对测试用例设计方面的改进
  5. 对持续集成流程方面的改进
  6. 对于敏捷团队日常工作实践的改进

缺陷分析的解决方案是一个来源于缺陷,但是又能站的更高走的更远的,并且可以操作和追踪的解决方案。缺陷分析的整个过程中不用把思维局限在缺陷本身,而是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看待一个缺陷。
最后,给大家一个小小的提示,缺陷分析要避免走向为缺陷找人背锅的方向,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要关注事件本身,而不是强调某个人在过程的责任。因为质量是团队的责任,基于分析过程中发现的具体问题,大家一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这样的持续改进才是敏捷的正确实践。

你可能感兴趣的:(敏捷团队如何进行高效的缺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