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昂扬精神(一)

汉承秦制与西汉的确立

经过上个系列的讲解,我们已经清楚的了解到,秦帝国其实是一个早熟的帝国,从封建列国过渡到统一的皇权集中,秦实际上并没有找到一个良好的统治办法,要命是秦始皇却认为这种办法已经找到了,并且给自己取名叫始皇帝,而后传万世。

秦从统一到瓦解短短十五年,这不得不使汉朝的统治者去思考,怎样才能长治久安。西汉210年结束,也使得我们后人简单的觉得两个朝代之间很有差异,比如秦实施的是暴政,它以法家立本;而汉实施的是仁政,是儒家立本。

在传统感觉中,皇帝制度在秦始皇就已经被固定了下来。而事实上,汉朝的统治者虽然在积极思考该怎样建立一个统一的帝国,但列国并存的状态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尤其是功臣,一定是想分封,这样他们才能够拥有较独立的权利。换句话说,就是刘邦在取得天下后,他需要做出一个选择,是分封诸侯,还是承秦制干掉诸侯。

实际上刘邦的脑子再清楚不过:分封后,诸侯列国各拥军队,各领各自国中的经济收益,彼此不打仗,恐怕很难做到。刘邦是站在时代前沿的人,回到战国的形式是他所不允许的。那么,刘邦是怎么做的呢?

刘邦封了跟随自己征战的三大王: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又封了项羽的旧部四大王:赵王张敖、燕王藏荼、长沙王吴芮、北方的韩王信。封完这七个王,他就安排这七个王联名推他当皇帝。

我们来比较一下刘邦和项羽。项羽可没有称帝,虽然他自称是西楚霸王,但在制度上,他和其他诸王是同级的。而刘邦是七个王联合推举的,也就是说,他不仅是皇帝,而且还经过了七个王的公开承认,并且皇帝的地位高于王。

我们再比较一下刘邦和秦始皇,秦始皇是在灭掉了诸侯列国之后当上皇帝的,而刘邦却是在诸侯列国支持和推举后当上皇帝的。

这充分说明刘邦十分讲究皇权,但在汉初却又不得不因为实际情况而将权利进行了一定的分配。所以西汉初年时候的国家基本状态是:有这几个分封的诸侯国,在这几个诸侯国之外,以长安为中心,实现以郡县制管理的帝国。

然而这样的局面没有维持太久,这七个王推举刘邦当皇帝是公元前202年的七月,结果才到十月,燕王藏荼就率先造反。

臧荼造反,没有掀出太大的风浪,因为它反的太早了。第一,楚汉争雄赛才刚刚结束,项羽虽然over了,但是大家的部队还都没有解散呢,很容易被调动起来对付他。第二,刘邦何许人也,早就防着他呢,并且把这种防备渗入到制度里去。我们原来说过,封建的层级是公侯伯子男,刘邦将其简化为王侯二级制,候名义上也有领地,但是“侯”是不“就国”的,也就是说,候的封地在老家,,但他的人却留在洛阳或者长安,他本人继续服务于朝廷。而会被封为侯的人,基本上是一群长期跟随刘邦的功臣和部将,也就是刘邦的嫡系。那么臧荼造反时,这群人虽然被封了侯,但是人全在长安,于是他们带兵分别出击,势单力薄的臧荼很快就领了饭盒。

在这个过程中,长安侯卢绾的功劳最大,所以战后他就接替了臧荼担任燕王,如此一来,刘邦就少了一个从项羽那里接收过来的势力,而多了一个自己人去掌控北方的地区。

咱们再来看看刘邦自己的三大王。

首先是韩信,上节课我讲了萧何月下追韩信,充分显示了人生如戏,全靠演技。萧何,韩信,刘邦,这仨人演了一台话剧,给楚汉争霸来了个宣传大片,完美的提高了刘邦的人设。然而实际上刘邦从来就没信任过韩信。有一次刘邦兵败,他逃到了韩信的军队中,按理说他让守卫通知韩信到大帐外接他就行,结果他冒充他自己的使者,潜入了韩信的账中,偷走了帅印,搞得韩信一觉睡醒,没了统治权。而且他安排韩信当楚王也颇有深义,要知道韩信的大本营是在齐地。那么把韩信从齐调楚的作用是什么呢?韩信到楚地负责镇压项羽的旧势力,就不可能不跟项羽的旧部有所接触。于是史书上记载有人向刘邦密报说,韩信勾搭项羽的旧部,心怀不轨。确实是有项羽的一个老部将叫钟离昧,但他是诚心诚意投靠韩信去了,而不是什么谋反。但就是这件事,成了刘邦决定拔出韩信的导火线。

刘邦借口巡查项羽的故乡,命令所有封国之王都到楚国的西界上来见他,韩信觉得事有蹊跷,感觉到刘邦是冲着他来问罪的,那是去还是不去呢?不去的话就是抗旨,去的话带不带兵呢?不带可能就回不来了,带的话就彻底成了叛将了。这个时候,韩信身边的人就建议:杀了钟离昧吧,带着钟离昧的头去见刘邦,这样他就没有理由怪罪你了。史书上记载,钟离昧为感谢韩信的知遇之恩,不愿韩信为难,于是自尽。不管过程怎样,总之,韩信是带了钟离昧的头去见刘邦,但一见到刘邦,韩信立刻就被抓了,刘邦还是要追究他的不忠之心,最后将他降级为淮阴侯。这实际上是意味着韩信既没有兵权,也没有地盘了。

与此同时,刘邦将陈豨派到北方边境监军。陈豨和韩信素来有交情,他看到韩信的这种情况,一方面是为韩信鸣不平,另一方面也担心自己的地位与状况,于是在他出发之前,便与韩信密谋,等他到了北方之后,两个人一起里外合作起事。

陈豨到了北方以后,就自称代王,明确的不听刘邦的号令了,此事非同小可,刘邦迅速决定领兵亲征。而韩信就在等这个时机,要趁刘邦不在的时候反叛。看来在众将心里,他们还是挺怯乎刘邦的。然而还没有等韩信有所动作,这件事儿就被萧何知道了,于是萧何就让留守的吕后假造诏令,说皇帝已经凯旋,要大家入朝庆功。收到诏令,韩信吓了一跳,他以为自己还没来得及有所动作,陈豨就已经完蛋了。他不敢有任何动作,老老实实的进了宫,结果一进去就被捕,随即被杀。这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年月下追韩信的是萧何,用计杀掉韩信的也是萧何。

陈豨后来投靠了匈奴,最终还是没能逃过被杀的结局。

韩信陈豨这么一闹腾,产生了连锁反应。刘邦在讨伐晨曦的时候,曾下令调用梁王彭越的军队,彭越把军队派过去了,本人却没有去,于是刘邦一班师回朝,就像彭越问罪。彭越的部将曾劝说彭越,既然已经得罪刘邦了,那索性就发兵反了吧!但是彭越没有接受这个意见,而是奉诏表示谢罪。

你以为谢罪就完了吗?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实书上记载彭越谢罪没多久,就有人告彭越谋反,经过审讯,朝廷认定了彭越的谋反事实,但朝廷念在他和刘邦一起打天下的功劳上,从轻发落,即将他贬为庶人,流放到蜀地。彭越在去蜀地的途中,正好遇见了由长安去洛阳的吕后,彭越自认为跟吕后有着多年的患难交情,于是向吕后哭诉,请求扰朝廷能让他回到自己的故乡,吕后答应相助,并带着彭越又到了洛阳。到洛阳之后,吕后便对刘邦说:“彭王壮士”,彭越是个好有能力的人,然后吕后接着说“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不是一家人,还真不进一家门,刘邦跟吕后这俩还是绝配。这是吕后批评刘邦呢,你把这样的人放逐到蜀地,这是给自己留祸患呢,不如干脆杀了他吧。

彭悦真的是太惨了,他不求情还好,求情求到了更冷酷的吕后,反而连命都保不住了,本来贬为庶人,现在要斩草除根。斩草除根得需要理由啊,于是,朝廷就给彭越加了更严重的叛国罪,叛国罪是要灭三族的,彭越本人的尸体被“醢”,就是被剁成肉酱,最后分送给诸王侯。

帮刘邦打天下时最重要的三名大将,韩信没了,彭越也没了,现在只剩下英布一人。当彭越的肉酱被送到英布的手中时,英布当然不会以为自己会善终。此时的刘邦身体已经不太好了,英布就在等,他要等刘邦去世,然后再做定夺。

然而,就在这段时间里,英布的一个手下逃到长安去,密报英布要反。这怎么回事呢?原来英布后院起火,他的一个爱妾与这个手下私通,让英布给发现了,于是这个手下一不做二不休,跑到长安来告发英布。

此时的刘邦卧病在床,他派太子刘盈带兵去处理。听说刘邦的命令后,吕后立刻来到他的病榻前,强硬地对他说:“英布是何等人?只有你才对付了他,太子去解决不了问题。”于是,刘邦从病中勉强起身,亲自带兵征发英布,并打败了英布。

这样,帮刘邦打天下的三大王,全都死于非命。

那我们再来看看其他的四大王,这四大王原本是项羽的旧部,后来都归顺了刘邦。除了刚刚讲过的第一个造反的燕王藏荼,还有三王:赵王张敖、北方的韩王信、长沙王吴芮。

当年陈豨投靠匈奴,产生的另外一个连锁反应就是韩王信主动和匈奴联系,并引领匈奴犯边。刘邦再度亲自领军北上,将匈奴和韩王信的联合势力打败了,韩王信别无选择,只好随匈奴亡命北方。

在刘邦称帝的第三年,刘邦巡行到赵时,对赵王张敖很没有礼貌,箕踞骂詈(li),赵王的手下灌高和赵午愤愤不平,他们气得想把刘邦杀了,张敖阻止了他们。后来贯高的仇人当长安告密,揭发此事,于是张敖、贯高、赵午都被抓了。

贯高被捕后,将此事一人承担,他一口咬定这和张敖无关,甚至到“榜笞数千,刺爇,身无完者”的地步,才终不复言。如此,保住了张敖的命。

这样到汉高祖刘邦去世前,原先的七个封国,只有长沙王吴芮的封国还在。其他的全部收回中央。异性王都被一个个的收拾了后,就剩下刘邦的子孙能被封王了,刘邦临终前和大家达成了共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秦始皇废除列国建立帝国,项羽却一度要恢复列国。事实证明,列国恢复不了,历史的车轮只能向前开,刘邦的关键贡献,就在于他几经波折,确立了新的皇帝制。他的历史地位就此被奠定。

秦始皇完成帝国的建立十三年后驾崩,而刘邦更短,从他正式继位到他去世,一共只有八年。后人常常认为这八年是刘邦人生中最辉煌的时期。实际上,这恐怕是他人生中最辛苦的几年,这八年,他没有享受,而是不断的带兵出征,就连病倒在床上,都逃不了出征的责任,而且这些仗,其实比对抗项羽还困难。

这期间,吕后成了刘邦名副其实的左右手,许多刘邦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吕后帮他做了。处理韩信是他主持下手的,诛杀彭越也是他主导的。这么做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想在刘邦去世前,给自己的儿子汉惠帝留下一个相对安全的局面。然而很可惜,汉惠帝仅在位七年,22岁时就死了。于是,从公元前188年到公元前180年,吕后获得了实际的统治权并开启了吕家外戚的时代个,然而,吕后一去世,吕氏家族就快速的瓦解,曾经参与打天下的周勃抬出了刘邦死前建立的政策:“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一下子就毁掉了吕氏帝国的合法性。

刘盈没有孩子,代王刘恒继位,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汉文帝。因为刘恒的继位是个意外,因此宫中没有他什么势力,不得不依赖刘姓的其他宗亲,这使得刘姓宗亲一度做大,最严重时全国五十四个郡三十九个不在中央朝廷的控制之下,帝国人口总数一千三百多万,八百五十多万十属于地方国。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皇帝的权利及地位被削弱了很多。

洛阳有个少年,他写了一篇《治安策》,就是长治久安的策略,他知道朝廷不能用强硬的手段在短时间内将权利收夺,于是建议皇帝干脆多封一些王,尤其是在一个封国内多封几个王,这样王的权利就小了许多,这个少年就是大名鼎鼎的贾谊。很可惜,介于当时的实际情况,汉文帝没有采纳。

到了景帝时代,“削藩”已显得迫在眉睫,由大臣曹错提出,找各种理由打击藩王。那众藩王当然不愿意了,几个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强藩,以讨伐曹错为名,与朝廷兵戎相向,七国之乱就此爆发。

为了稳定政局,汉景帝被迫杀了曹错,但诸王依然不依不饶,没办法,不愿意打仗的汉景帝只得应战。最后在周亚夫的带领下,长安的军队打败了诸王联合势力。

七国之乱解决了,同时这为汉景帝提供了一个重新改造诸王的好机会。汉景帝制定了两个政策,第一,多封诸侯,就是刚讲的贾谊的那个政策,在诸侯王死后,这个诸侯王有多少个儿子,他就封多少个王,搞得封地内一群王,自己内斗去吧。第二,将治国的权利和责任由王转为相,注意,这个相是中央派来的。这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英国,英国的命令都来自于首相英国,王室只是一个摆设。

这样从文帝到景帝,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从汉高祖时就确立下来的帝国制度,才一步步摆脱了过去封建制的遗留,帝国真正的成熟了。汉武帝比胡亥幸运的多,胡亥继承的是一个早熟的帝国,而汉武帝的时代,在成熟的大背景下,汉武帝可以大施拳脚。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就是文景之治,在这两朝,朝廷的政策是与民休息,于是出现了“汉兴七十年”。

秦始皇以强大的意志力找到了完全不同的政治解决方法,建立了中央集权帝国,然,封建列国死而不僵,并以各种形式反复登场,西汉统治者又六七十年的时间,才将中央集权的帝国彻底确立。这期间,黄老政策开始登场。文帝景帝实施的都是“无为而治”。

“无为”指的是明确反对原先秦朝的“有为”,大家都太累了,都不想打仗,汉高祖为什么改立太子刘如意没有成功?为什么从张良到商山四皓都显然支持刘盈?因为他们支持的是一个与秦始皇、项羽、刘邦相反的人,这个人是让人民可以好好休息的统治者。

那么,黄老之治又是怎么回事呢?西汉刚成立时,从皇帝到功臣,他们都不改原先打天下的相处风格,除了张良之外,就是一群粗人。他们有时一言不合就吵起来,打起来甚至拔剑相向的都有,为此,孙叔通不仅制定了朝堂上的礼仪,即规定大家在朝廷廷上应该怎么站,怎么说,怎么做等,还进行了多次演练。之后,大家才能按照朝仪规规矩矩的上朝。

刘邦也是粗人,他看到大家如此的规矩上朝,直呼“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这么了不起,真过瘾呀。

其实,孙疏通制定的朝仪,就是把秦朝所实行的朝仪照样搬过来用而已,也就是说,西汉官员在朝廷上行为就是复制秦朝官员的。这事提醒我们,所谓无为,在现实中往往就是无所改变。他不去重新制定什么制度,而是把秦朝制定的许多制度的负面形式去掉。

比如在法律方面,他不是重新制订了什么法,而是给法做减法,把不合适的去掉就行。西汉一建立,就废除了“挟书令”,允许民间有书。还有“夷三族”,这是汉惠帝下令废除的,这说明汉惠帝之前,汉高祖刘邦还一直在用。汉文帝“除肉刑”,“肉刑”就是人为的把人弄残疾,如割鼻挖眼,断脚断手挖膝盖等。汉文帝将原来应该受肉刑的,改为笞(chi)刑,笞刑就是打屁股,而且由原来的300下减为200下,后来又将200下减了100下。这些细节提醒我们,在无为的政策下,原先秦朝的法律大多还是存在的,只不过朝廷相信黄老之学,提倡清静无为,所以量刑都变轻了,绝对不是老百姓可以完全的自由自在,在没有管束的情况下来生活。

汉朝初立,经过了汉惠帝、吕后、汉文帝和汉景帝六七十年的小心反思后,到汉武帝即位时,他们才觉得有信心,有把握,能够找出答案去建立一个真正的心帝国,那么下节课我们就来具体谈谈西汉的前期统治。

你可能感兴趣的:(帝国的昂扬精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