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最近看了几本关于认知方面的书,有的读了不止一遍,甚至还写了读书笔记,比如周岭的《认知觉醒》、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
有的利用居家的这几日在微信读书上通读了一遍,比如蔡垒磊的《认知突围》、周岭的《认知驱动》。
虽然都是关于认知的书,但每一本侧重点不一样,每一本都有自己的逻辑,但是底层的逻辑都是一样的。
可为什么常读常新呢?因为一本书里没有触动你的点,在你的认知改变一点点之后,另一本书里的论述同样的点却触动了你。
几位作者都是深度思考,又有些相似之处。
别人的刚需是你要做的有价值的事情。
比如说李笑来在《财富自由之路》中提到在决定做什么事的时候,一定要看看大家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别人的“刚需”,而不是自己想象的别人的需要。
蔡垒磊和周岭在他们的书中也提到要生产对别人有价值的东西,才能持久,才能受别人欢迎。
大家都认同的规律我想就是这件事的底层逻辑吧。
这让我想起《知否》电视剧中,明兰和小公爷错过都已成亲,可小公爷对明兰仍然念念不忘,心里想着对明兰好,可是在朝堂上不断参奏明兰的丈夫。
明兰怒斥小公爷说:“你对我好,也要我觉得的好才算好。”
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写作输出,可是我们写的东西都是自娱自乐,或者我们认为对他人有用,那是不行的。
又比如,当前的FY政策,说是为了人民好,可是三年了,人们已经厌烦了,各个事件叠加之后,又该如何结束呢?
也相信快到了结束或者采取更合理的手段的时候了。
要达到一定量的阙值才会发生变化。
这社会多的是浅尝辄止,而深度的思考却少之又少,跟风的多,主导的少。
前阵子樊登的一段朋友圈的文字被疯传。
“做实体的朋友转型困难,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做直播和短视频,他们都说做过,没做起来就没做了。
我再问做了多久就觉得做不起来,有人说几个月,有人说几周,甚至有人说一两次。
生物态的发展都是幂次曲线,寒窗十年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闻,在没有达到向上的拐点之前,几乎都是看不出来的。
能够有耐心击穿阙值,靠的第一是愿景,第二是乐趣,第三是反脆弱的能力。
期望直播一次就比一次好,是线性思维的陷阱,没有一条向上的直线等着你,都是长期坚持,突然突破。
可惜外界看到的都是突然爆红,樊登读书做了九年,意公子也做了九年,李佳琦、董宇辉都有看不到希望的时候。
能真正了解幂次曲线,才算懂得了一点点成长的规律,读书也是这样,培养孩子也是这样。”
幂次曲线就是复利曲线,在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真的看不见变化,到达拐点之后变化会非常快。
所以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即便心里知道要重复多次的长期主义,也不要忽视长期的长度,不要忽视事情的复杂程度。
就是要达到阙值并不容易,即便是知道,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因为短时间见不到效果而失去信心。
长期有多长才算长,积聚的量是要多少才算够。因人而异,没有一定的标准,没有什么准确的评判。
明白了,在踯躅前行,看不见亮光的时候给自己一些信心,在前行的时候不要忘了你的方向。
别那么早放弃,别给自己找太多理由,“只管盛开,莫问前路”。
(齐帆齐商学院年度品牌营第107篇,字数1244字,累计21769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