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径分岔的花园》中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一、《小径分岔的花园》情节概览

《小径分岔的花园》以精巧的构思、玄奥的思想而闻名于世。在翻译成中文不到七千字的这部作品里,博尔赫斯以其高超的叙事技巧在看似简单的主线故事中裹挟了关于时间主题与迷宫的探讨。

小说讲述了一战期间一名给德国人做间谍的中国人余准,为把英军炮军基地位置传递给德国军方, 刺杀了一名与基地同名的汉学家艾伯特, 遂而被捕的故事。而巧合的是,艾伯特作为一名汉学家,他研究的对象正是余准的曾祖父彭冣,彭冣一心想写一部比《红楼梦》人物更多的小说,建造一个谁都走不出来的迷宫,但是一个外来的人刺杀了他,而艾伯特的命运与彭冣又极其相似,都是被刺杀身亡,可谓迷宫里的迷宫,《小径分岔的花园》中的《小径分岔的花园》。整个故事都充满了神秘与隐喻的色彩,而故事的结局走向又充满了偶然性与必然性。

二、小说故事情节的必然性

1.主人翁的自尊意识

余准作为一名中国人,却当起了德国间谍,这种身份与身份之间的差异,使得余准本人十分要强。“我不是为德国干的”,“我才不关心一个使我堕落成为间谍的野蛮的国家呢。”从余准的心理独白来看,他对于自己间谍的身份是反感的,在他看来,德国无疑是一个野蛮的国家,基于这些心理暗示,我们可以大胆推测,余准想要像德方传递消息并不是基于他对德国的忠心抑或职业本能。

“我要向他证明一个黄种人能够拯救他的军队。”,余准如是说。事实上,一战期间,种族主义十分盛行,在大多数欧洲人看来,黄种人无疑是低劣的种族,而白种人则是高贵的血种。基于这样的种族观念,想必余准在德国做间谍期间,必定是受尽白眼的。而作为一个自尊心极度强烈的人,为了像头头证实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在他身上汇聚的无数先辈的荣誉,余准必定会刺杀艾伯特,从这一点来讲,艾伯特的死具有必然性。

2.小说的主题

在博尔赫斯看来,时间是多维、偶然、交叉的, 不断循环轮回, 最终是无限的。在《小径分岔的花园》中,作者设定了故事中人物的双重身份:谋杀案凶手余准同时也是奇书作者彭冣的曾外孙, 被谋杀人斯蒂芬·艾伯特则是这部奇书的收藏者和破译者。于是余准和艾伯特有可能围绕奇书展开一场讨论。基于他们之间的特殊联系,余准在那样紧张的氛围之下,仍然愉快地同艾伯特展开交谈,而艾伯特面对陌生人的到访,似乎并不吃惊。在这样的时空下,他们是朋友,而当马登追来,现实的选择又迫使他们成为敌人。因为时间的无限性,所以任何事都有发生的可能,而且在意料之内。基于这样的主题,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便具有了矛盾的必然性。诸如艾伯特之死与德军轰炸城市艾伯特出现在同一张报纸上,诸如最后意味深长的结尾“他不知道(谁都不可能知道)我的无限悔恨和厌倦”,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相同的人也许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这就是时间的迷宫。因此,无论剧情走向何方,都带有荒诞的必然性。

三、小说故事情节的偶然性

1.余准的身份

首先在小说的开头,作者就简明扼要的交代:青岛大学前英语教师余准博士证言,经过记录、复述,由本人签名核实,却对这一事件提供了始料不及的证明。证言记录缺了前两页。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余准还活着,且曾在青岛大学任教,可是在后面的情节发展里,又说余准是德国间谍,刺杀了艾伯特,被马登抓到后,很可能判了死刑。既然余准是一名普通的中国教师,又怎么会成为德国间谍呢?倘若他被判死刑,又怎么还能活着写下证词呢?这种种矛盾,似乎都在预示着结局的偶然性。而作品里虚构的真实又能否推翻正史呢?或者我们可以认为时间是多维度的,在某一个时间里,每一个余准都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即余准既是教师,也是间谍,他在一个时空杀死了艾伯特,在另一个时空放过了艾伯特。

2.两个名字的巧妙重合

准备轰炸昂克莱的英国炮队所在地为艾伯特,余准千方百计想要把这个消息传递给德国人,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即刺杀一个名叫艾伯特的人,通过报纸的方式把这个消息传递出去。巧合的是,英国有一个著名的汉学家,名字也叫艾伯特。显然,这样的概率在现实生活中是十分低的,可偏偏叫余准遇上了。在这个故事里,无论是汉学家艾伯特还是城市艾伯特,都将迎来一场灾难。汉学家艾伯特因为情报的缘故将被刺杀,城市艾伯特又因为信息的泄露,而将迎来德军的轰炸。我们很难说清楚是哪个艾伯特更倒霉一些,但他们都是一战的牺牲品则是毋庸置疑的。

3.其它细节的偶然性色彩

然而在小说中更为巧合的是,艾伯特是一名汉学家,且他研究的对象正是余准的曾祖父彭冣。于是,在刺杀者与被刺杀者之间,便建立起了一种独特的联系。这般情节偶然性的安排,无疑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与不确定性,使得全文的节奏感更加紧凑。

此外,余准在火车站偶遇的小孩,也充满了偶然性的色彩。对余准来说,他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躲过马登的追杀,并且击毙艾伯特,这无疑是十分困难的,当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余准的整个计划是在保密中进行的,因此没有人知道他要去找谁。可是火车站偶遇的小孩一见到余准就告诉了他艾伯特家的具体位置,这本就是十分可疑的,然而更不可思议的是,余准竟然轻易相信了孩子们的话,这显然不是一个出色的间谍会做出来的事。

总结

由余准和艾伯特的谈话我们可知,是时间的分岔而非空间的分岔产生了诸多后果。时间分岔的设想很好的帮助了作者去进行虚构,而整个故事情节及故事背景则给我们一种真实感。因而,在一战的背景下, 青岛大学的英语老师为德国人当间谍, 从而与在天津当过传教士的汉学家艾伯特产生交集就显得很合理却又有着很大的偶然性,而这种偶然性刚好暴露了作者的刻意为之。“巧合”在小说创作中很显然是作为一种结构手段来利用的。然而,过于依赖巧合会破坏叙述的真实性。“这本是一份证言,却恰好少了开头两页”,让我们只知道有限的故事情节:余准跳上车,恰好错过了马登的追捕;下车的时候小孩恰好给他指向了艾伯特的花园;艾伯特恰好研究了余准曾祖父的迷宫;艾伯特的名字与英国炮兵阵地的名称恰好重合……正如书中所说:“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并不存在;在某些时间,有你而没有我;在另一些时间,有我而没有你;再有一些时间,你我都存在。目前这个时刻,偶然的机会使您光临舍间;在另一个时刻,您穿过花园,发现我已死去;再在另一个时刻,我说着目前所说的话,不过我是个错误,是个幽灵。” 如果在整个过程中有一个环节错过, 或者时间分向了其他方向, 那么我们看到的故事就会不同。“因为时间永远分岔, 通向无数的将来”, 这些话语不仅告诉读者结局的多样性, 同时也更进一步印证了作者的虚构。

因为“证词缺了两页”,所以从一开始,我们知道的故事就是不完整的,也就是说,作者在真实的背景框架下建构了一个虚幻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时间作为线索,穿插其中,一旦其中一步走错,就将通向另一个故事。而这其中所有的偶然性与必然性,都指向了不同的方向,可供我们选择解读。这种偶然与必然的交织,形成了迷宫的各个拐点,每一个的走向都不一样。

参考文献

[1][阿根廷]豪·路·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M].王永年, 陈泉, 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9:131-132.

[2]谢安安,唐建清.谜中之谜——论《小径分岔的花园》中时间与文学性的关系[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33(07):104-108.

[3]李丽.条条小路通虚无——《小径分岔的花园》对理性的颠覆[J].林区教学,2007(05):29-30.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析《小径分岔的花园》中的偶然性和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