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广告牌》的未解之谜,人与人性之间,总有一些缝隙

主人公Mildred租下了小镇道路上的三块广告牌,分别写上raped while dying、and still no arrests、how come chief willoughby,由此揭晓故事的背景:爱女遇害但是半年都未破案,主人公将矛头直指警察局长willoughby,终归需要一个人为此埋单。但是,willoughby对此毫无办法,证据有限,根本找不到嫌疑人,直至在河边与妻女共度美妙的午后之后,选择有尊严的离开这个世界。

主人公通过媒体的力量实施压迫,警长在和病魔及时间赛跑,负责查案的警察dixon在警长死后暴戾地殴打广告商——直到收到警长留下的信。警察的难处在于证据的不足以及其他案件也需要查,很多案件并不是马上就能破案的,也许是多年后罪犯酒后吹的牛中被人发现的,dixon也在警长的提醒下找到了自己,隐藏在暴戾下的正义感。之后mildred变得平和,dixon虽然因为殴打广告商失去了警察的职位,却开始真正地找寻破案的可能性,隐匿于酒吧,找寻线索,被打得半死只为获得嫌疑人的血液样本。

然而,给两人带来的结果是,失望。并是不皆大欢喜的结局,留下了的悬念。

“他不是这个案子的强奸犯,但是是其他案子的强奸犯,我确定。”

“你跟我说这些是什么意思?”

“我有他的车牌,我有他的住在哪。”

“他在哪?”

“他住在爱达荷州。”

“有点意思,我明天开车去爱达荷州。”

“需要伙伴吗?”

“当然。”

ps:背景音乐很美,缓和了激烈的冲突。

换位思考算是一种体谅他人的美德,尤其是在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的时候,但是如果到了不能承受的情况下又会怎么样。老话说吃亏是福,话是没错,可怕的是自以为默默地吃着亏,实际上完全是被一致对待的,这时候内心怕是难以平静的。这样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吃亏是放弃短期利益,以希望获取长期或者更高的回报,但这样的一个回报是无法控制并且是被动接受的。

剧中各种冲突的成因都是因为所有人都没有换位思考,都是按自己的视角出发,也使冲突和人物性格更加突出,从每个人的视角出发,做的事情都有自己的理由:1、警长角度:案件长达半年没有破是因为这个案件本身证据不足并且还有其他案件要破。他希望在死之前将案件解决,但是证据不足,需要时间的力量,但是他等不到了,所有选择自杀,有尊严地离开;2、警察dixon的角度,警长自杀了,是被该死的广告牌逼死的,打一顿广告商出出气。3、对于Mildred而言,案件一直未破,也没有等到警方给于的进展信息,所以通过广告牌来给警长压力的方式, 迫使警方出力破案。

但作为事件之外的以神父、牙医为代表的小镇住户而言,三块广告牌的行为是给小镇抹黑,从而从中干预。警长却在死之前给广告牌支付了后续的广告费用,让其可以继续刊登。

就像是生活的一切,多面性是指多个方向去看,但是做事且只能从一个方面去,权衡之下只会有一个结果,或许,能做好手头的那一份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了,想到就试试做吧。做了的后悔比没有做的后悔,值当些吧。

有人说,电影的结局是模棱两可,没有说凶手到底是谁。开放式的结局,对于这部电影而言,是否抓到凶手并不重要,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每个岗位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难处,很多事不是不愿意去做,而是确实无法短时间完成。所有人都理解,但是发生在自己身上就不那么好接受了。最后的结局,每个人都开始了新的生活方式,开启了新的人生。需要公平和正义,也需要继续和生活,这一切都不矛盾。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块广告牌》的未解之谜,人与人性之间,总有一些缝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