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漫谈之《儒家的礼》

关于礼的话题,是对后世华夏文明圈中影响最深远的文化概念之一,也是儒家学说中最具争议的部分之一。

五四以后一直到现在,‘礼’始终被作为封建专制时代统治阶级的思想工具而遭到不断地‘批判’和‘砸烂’,鲁迅更是直指其‘吃人’,于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所谓‘封建礼教’的说法深入人心,仿佛是一个吞噬一切,无恶不作的魔鬼一般的存在。

本文无意为‘礼’进行任何形式的‘正名’或‘洗地’,不仅如此,事实上就近代史的立场而言,‘五四竖子’们砸得并没有错,说起来应该更早一点砸才对。

然而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砸完以后的一地鸡毛。作为儒家核心思想之一,‘礼’并非‘生而恶’,而是经过一代代传承、演化、为人所用而一步步固定、僵化,最终成为整个民族的思想枷锁和精神桎梏的。这里,我想尝试性地探究其缘起,并给出自己的观点。

通过以前的探讨,我们知道儒家关注和研究的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而是一个偏重社会治理的学派。他的核心议题是,如何建立一个‘箫韶九成,盛世之象’的太平世界。

孔子周游列国寻求出仕,他所描画的太平世界也不能只是一个空中楼阁,他需要让执政者相信自己的愿景是可以被实现的,或者说再进一步,他至少要能描述自己心中的理想世界,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今的人们谈到愿景时常常展望未来。乐视贾跃亭曾以PPT为媒介进行了一次次的展望并获得了一轮轮的融资。这种策略之所以奏效,是因为我们现代人已经充分领略了‘科技的威力’和‘时间的可能性’,并确信‘未来是可塑造的’。

但在奴隶文明的周代,这一套显然行不通。对几千年前的古人来说,要让他们相信‘某种可能是存在的’,最好的办法不是数学计算、逻辑推导或未来展望,而是拿出一个曾经的范本,并告诉对方:这种事情是发生过的。

孔子采用的就是这一策略,而他所提出的社会范本也很容易让当时的人们所接受:周(确切地说,是如今史称的西周)。

这显然是一个‘政治正确’的选择。在当时属于本朝的文化传承,因此选择也谈不上‘落后的’或者‘固步自封’的。如此选择也与孔子本人的早年经历(三岁丧父,出生于鲁国破落贵族家庭并学习过较完备的周礼)有关。

当然孔子的思想境界还是比较高的,如同他所倡导的‘仁’、‘义’一样,在自身恪守、饯行、传播周礼的同时,他对于‘礼’这一主张也提出了‘形而上’的目标,八个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近现代文人和思想家们常常基于这八个字,便给儒家学说戴上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帽子。不过若有机会穿越回到孔子的时代,很可能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在当时,几乎没有人怀疑等级制度的必然性(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那是好几百年以后的事了)。

如果等级制度是‘理所当然’的,那么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语境中,甚至可以看到老子‘道法自然’的影子,如若不然,难道还要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么?

今天,史学家可以轻易得出结论:春秋时期是周代‘礼崩乐坏’之始,但在当时看来,情况或许远没有那么糟糕,无非‘书本从架子上落下来’,需要有心之人放回便好。

孔子便是这样的‘有心之人’,他从地面上捡起散落的‘周礼’,努力想将之放回‘社会各阶级行为规范’的书架上,却不想书架本身开始摇撼,并逐步失去控制。

孔子诞生于公元前552年的春秋时期、一百年后的前453年,韩、赵、魏三分晋国,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战国时代的开始。

数代以后,前372年孟子诞生,作为相对安定富庶的齐国人,孟子相信人心本善,面对‘礼崩乐坏’情况的日益严重,他奔走呼吁人们找回自己的‘本心’。

又过了几十年(前313年),另一位儒家重要的思想家荀子出生于赵国。其时天下征伐不息,儒家作为社会学派,所推行的‘治国之策’也必然要符合各国富国强兵的客观需要。

荀子一生曾仕官于齐、楚,又频繁游历秦晋关中的荒苦之地。其所见所感和对人性的理解与孔孟大为不同。虽然荀子本人师述孔子,同样以西周时期作为理想社会的样本,但不再相信凭着‘宣传美德’或者‘找回本心’就能恢复周礼。

荀子认为,人有与生俱来的各种欲望,若这些欲望不加以节制,便会导致灾祸。因此,人天生便具有为恶的潜力,这就是著名的‘性恶论’。他主张人需要通过教化,约束及理性的取舍(智),来达到自臻完美的目标。

据此,荀子着重强化了‘礼’的概念。此时的先秦礼学由于一代代学者的研究和发展,已逐渐成为一种涵盖社会方方面面的典章制度的行为和规范。出于实际统治的需要,不同程度的‘礼’为各国所普遍采用。

荀子认为‘礼’是实践仁义的有效方法,两者相辅相成、由表及里最终促进社会两性运转。

而在西部边陲的秦国,事态的发展逐渐超出预估,由‘礼’演化而来的各种法令、规范不再以追求‘太平世界’为目标,出现了‘效率优先’的倾向。其赏罚分明的半强制性的推行方式显示出浓重的‘法家’特征。在这个过程的推动者中,有荀子的两位著名的门生:李斯和韩非。

秦不可遏制地崛起了。荀子因其著述中异于孔孟的论点而被后世多次斥为‘异端’,及时在比较温和的时代,他的声名也始终位列孔孟之后,不过荀子重实践、重逻辑推理且富有攻击性的理论不仅是对儒家思想的丰富,更很可能推动了法家的发展,其学术水准绝不在孟子之下。

华夏大地即将迎来一个全新的中央帝国。下一次,我们将来聊一聊秦,以及促使其一统天下的法家思想。

你可能感兴趣的:(华夏漫谈之《儒家的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