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读《被讨厌的勇气》

一、我们大家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生活。

        阿德勒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一直依赖原因论,就永远止步不前。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

      训练自己“目的论”思维:由于“目的”,所以“行为”。加油。

例如,你去医院看医生:

原因论:你感冒是因为穿少衣服,淋了雨。

目的论:开药治病或者打针,避免再次淋雨着凉。

是不是思维不一样。

这个思维可以说是这本书第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一个思维,也是令人受益无穷的思维。我用这个思维让自己生活越来越好了!

包括和家长的沟通,我不会发泄情绪,只会思考,我的目的是什么!我的目的是孩子的成长,所以和家长沟通,我从来没有出过错。

我的沟通方式也更多是:多报喜少报忧。

因为孩子成长应该建立更多赢的成就感,而不是改正缺点。改正缺点太难了,但是建立成就感更容易。走了成就感,孩子更容易成长。

我做这件事的思维就是:目的论。

我的“孩子成长”的目的,决定我多报喜来促进孩子成长。

二、心理创伤不存在(人并不受过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济本身”,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至于“赋予经历的意义”,取决于你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如何诠释

例如,你的目的就是做一个幸福的人,那么童年的努力就成为你锻炼到自己的经历。

你的目的是做一个希望别人同情你,关注你的人。那么你就觉得,你童年很苦,要干活,要吃苦的经历。

        举这个例子,其实是很贴近我的经历的。曾经我抱怨自己的童年,要做很多农务(除草,卖菜,煮饭,洗衣服),不被重视。但是或许父母其实并没有故意要这样呢,他们能力也是有限的,也算是给了最好的给他们的孩子了。最重要是,我怎么看待,让我的未来更快乐。

三、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这一章我有了新的理解,之前读的时候并不能理解。愤怒怎么就是捏造出来的呀?

          就好像作为老师,我们经常会“愤怒”。

            要问我们为什么会“愤怒”,我们会说,因为学生“不自觉”、“说了很多次还犯”、“违反纪律多次”、“上课不会听走神厉害”、“未完成课堂练习”……等等数不过来的原因。

          这些原因貌似“很需要愤怒”。因为愤怒能震慑学生,进而使学生认真听话,改善问题。

          所以“愤怒”的目的是:震慑学生,进而使学生认真听话,改善问题。

        听到这里,你大概能明白,我要表达什么了吗?愤怒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而且这个手段。还是相当有效的。

        因为自然界生物的情绪都有各自的功能(愤怒就是捍卫边界,震慑敌方)

(愉快就是表达自己安全)(恐惧就是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所以: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为了实现我们震慑对方的手段。当然,我们作为生物的本能,也算是条件反射这种情况,用来达到我们的目的。保护自己。

        但是作为灵长类动物,我们可以减少用“愤怒”情绪来达到目的。因为愤怒伤身体,容易导致不良结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二读《被讨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