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金庸武侠作品的四个层次

以前坐火车回家的时候,在车上看到一位中年大叔正在看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我很早就开始阅读武侠,在初中就看了十来本,只不过上高中以后开始大量接触其他一些名著,所以几乎都没怎么看,但到了大学,因为时间充足,所以又看了几部,而且由于知识面不一样,读起来已经是另外一种感受。另外,这几个月以来我又看了两部。当时看到竟然有人会特意看纸质版的金庸觉得比较惊异,于是找个间隙我就厚着脸皮去找他聊天,两天的车程,路上确实也无聊。

我搭讪几句,失望了,显然对方没有兴趣搭理我。那就聊聊武侠小说吧,反正我对金庸的书还是比较熟悉的。

确实,有共同点的人还是很能聊到一块,大叔说他早已经把金庸的所有作品倒背如流了,所有的情节,只要你提到一点,他都知道接下来的故事走向。那时候涉世未深,比较喜欢装逼,不知道我说出的话会让别人产生怎样的心理感受,所以我脱口而出:这种阅读没有多大作用。

显然对方觉得自己受到了否定,脸上不是很好看,说不定心里还骂了句:这是从哪里来的傻逼。这是后来自己经历了一些事后突然想起那件事明白的,不过他还是很快不屑地说“那你随便问我一个金庸书里的问题吧”。

我问到“《天龙八部》这本书为什么叫《天龙八部》?”

大叔一愣,想了一会儿说“一种武功是吧”,但很快感觉这个说法不靠谱,于是反问我:你说为什么?

我说:天龙八部,也叫八部天龙,是佛教里的一个名词,原意是指佛教里的八种神怪精灵,用它作书名,意思是这本书中的人物性格各不相同,互为冤孽。其实那个说法是因为高中语文老师偶然提到过,不过他并没有深讲,因为当时也颠覆了我的认知,所以后来自己也特意去了解过。

如果说“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金庸迷也是如此,至少能分出好几种层次。

第一种层次,就是这位大叔,看个热闹,熟悉情节,阅读过程中被故事性内容深深吸引,甚至被书里的恩怨情仇感动过。这种是感性阅读,有的只能算是追求阅读快感。

第二种层次,就像当时的我一样,知道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过程中的某些花絮,大致了解作品中的历史年代,以及官方主流对那段历史的评价。这叫学生式阅读。

第三个层次,能对金庸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审美、以及政治寓意有较深刻的理解和共鸣;对小说中涉及到的历史人物事迹、年代背景非常了解,而且还比较熟悉小说中关于佛学、道家、儒家以及诗词的含义,甚至能够做出赏析;更能通过创作的背景年代,领会黑木崖、神龙教等江湖团队所影射的对象。

到了这个层次,就可以像红学家一样靠金庸谋生了,比如孔庆东就是靠研究金庸拿到的学位、评的职称,六神磊磊就是靠解读金庸,成为公众号自媒体里面的顶级大号。

除了孔庆东和六神磊磊这些屈指可数的金庸读者,金大侠逝世那段时间在朋友圈广发资讯纪念他老人家的,几乎都处在第二和第三层次之间,其中有一种人最受不了别人批评金庸,他们就是把金庸对黑木崖和神龙教的讽刺当成最高的情怀那些人,这部分人认为批评金庸的人没有读懂金庸,尤其没有读懂金庸的黑木崖、神龙教所隐喻的含义。

这一类算是把其中部分小说的政治隐喻看明白并根据现实找到共鸣的人。

当然,还有第四个层次,也就上升到了人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金庸武侠作品的四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