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年人的悲哀

      早上在十字路口,两辆分别载着四五个六七十岁的老爷爷老婆婆的四轮车缓缓而过。车身上写了四个红色的大字――“园林维护”。

      回想她们在我脑子里留下的影像。有的张着嘴吧,有的挺值而坐,有的若有所思,有的谈笑晏晏,有的呈现疲态。然而一大早,不管他们将以何种心态面对今天一天的工作,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他们有事可做,有业可敬。

        我忽然想到了一个词语――空巢老人。相比在城市里安享晚年的退休人员,他们还要为生活奔波。相比农村的老人,他们有事业的陪伴。那些已经无事可做,又无亲人陪伴的老人,是怎样在百无聊赖中度过余生的每一天的呢?可能,他们有自己不同的精神寄托,也可能没有,数着日子,望尽自己的余生。

      忽然一个“破”字,让我停止了遐想。

      还有一个老年人,更加悲哀。

      那就是杜甫。还有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米中,文化大革命初期便上吊自杀了。他说:“四十岁以前的人,不会喜欢上杜甫!”

        初中时候只记得“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句子,觉得没有什么诗味。

        天宝六载,他在长安应试,由于李林甫一人作梗,考生全部落榜,杜甫的进仕之路也被堵,开始了长安十年潦倒的生活。

        安史之乱后,被叛军所俘,逃出来好不容易得到了左拾遗的官,又因自己的直言敢谏被贬谪。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掌握,如何拯世救民?

        辞官之后,长途跋涉,来到四川,在朋友的帮助下盖了这座草堂――在庞大理想破灭之后为自己营造的一个人生之窝。是他的生存价值和生存意义的物华形式。

        晴天霹雳,毫无准备,就给人的生存带来了危机,“卷我屋上三重茅”便实际是一下摧毁了他的精神。“下者飘转沉塘坳”不仅写狂风吹卷下的茅草,还是他精神的无着,灵魂的散乱。

        “南村群童”绝不会把自己的生命凝聚在一个具体的事物上,他的生命在未来,在幻想中的事物上。对于他们,一切现存事物的毁灭都是不足惜的,甚至很好玩。他们无法体会一个事物对老年人的意义及其重要性。人生的不圆满表现之一,便是新的一代几乎总是在践踏老一代人的痛苦和不幸前进的。文化大革命中的红卫兵未必都是为了保卫毛主席,归根到底还是在斗争那些平常很威风的人中感到一种乐趣,在老年人和成年人的痛苦中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一个历尽沧桑且心地善良的人不但无力而且也觉得不应该给以相同的损害。“欺我”“忍能”“为盗贼”“公然”等词语,是儿童行为在杜甫心灵中的感受结果。但在理智上,他仍然知道他们只是一些顽皮的孩子,他只能用呵斥孩子的方式阻止他们。

        老年人的痛苦是无法化解的。他的生命力已衰退,理想已破灭,再没有美好的前途吸引他的注意力。他的最巨大的痛苦都是过往历史的沉淀物,已经凝结成具体的事物――茅屋。它不断唤起你的自我卑贱意识,刺激你的神经,但你又不可能抛弃它,毁灭它。

        在这阴森寒冷的深夜,辗转反侧,听着漏雨的声音,看到残破的茅屋,只能感到自己存在的卑屈和微贱。他的“茅屋”已不能再给他生存的安定感,但他又意识不到能在哪里才能找到安放自己生命的地方。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发出了以下的感喟: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杜甫是,穷也兼济天下,达也兼济天下。

        这是他的执着。也是他的悲哀。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老年人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