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离原生家庭的环境,才可能有自我改变的希望

几乎是上赶着看完了这部剧。剧很火奈何我住的地方没有WIFI,所以一直没看。3月29日到京后,就开始夜以继日的看剧。终于,在2倍速的帮助下,4月1日下午看完了全剧。

故事以苏母的去世为开端,简单介绍了苏家3个子女的状态:大儿子移民美国,目前一家三口;二儿子开牧马人,二媳全身奢牌;三女儿奔驰坐骑,有钱有地位。苏老头想随大儿子去美国住,我猜原因是大儿子性格最温和,对他百依百顺,不会管着他。

故事看到最后越看越无味。剧中多次对小石的刀工进行特写究竟意在何处实属不明,就他一个厨师时不时就要跑腿为女友亲属送外卖为何店还没倒闭;集团分公司的负责人明玉并未看出来有多强的业务能力,且突如起来的情感转折不切实际。

整个故事讲的有点糟糕,可以吐槽的点实在太多,我是为了看完而看。

唯一惹得我共鸣的是赵美兰对三个孩子的偏爱,以及“手足互残”的现象在我所处的环境里真实存在。

我爷爷奶奶就是如赵美兰般的存在。他们共有5个子女,排序是“女男男男女”。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第一个出生的女儿通常都受不到疼爱,而第一个儿子父母都会呵护备至。我大姑没少挨我爷爷的毒打,而大伯却受到百般疼爱:新买的衣服他第一个穿,没钱的情况下首先供我大伯念书。现在我爷爷已经年过八旬,奶奶甚至同我大姑说让她别养我爷爷,因为之前对她太狠了。

我爸作为最中间的那个孩子,最不受疼爱,因为从小就很调皮,又爱顶嘴。我妈常说在家里最受宠的是我爸,其次是大姑。碰上我爸和他弟弟有冲突,爷爷奶奶必定偏袒三叔,这情况像极了明成和明玉。这个问题困扰了我爸几十年,一直到现在:同一个爹妈生的,为何要差别对待?

外人无法理解我爸的无奈与困惑,只能找些看似合理的理由来安慰他,比如因为他看起来比三叔更强势,三叔平时默不作声,做爹妈的怕他在外面受委屈。

其实不是,三叔比谁都精明,比谁都爱算计,名副其实的窝里横,只是他平时在家里不爱说话而已。

我记忆中的有两次,我爸的家庭里闹矛盾。第一次是2007年,我上小学六年级,家里人合伙做生意,三叔是那个算账的人,后来因为我爸和我大姑父觉得账算得不对,三叔给他俩算的少了,让我爷爷去帮忙主持公道,结果我爷爷还是偏袒三叔,说两个大的联合起来欺负他。

这件事我不知道究竟事情真相如何,但我明白的是,三叔是个很精明的人,并不笨。

第二次是2013年,我上高三,我爸帮我三叔干活。三叔和我爸都是技术工,帮我三叔干完活后他给我爸算的日平均工资比一个小工还少。我记得那一次我爸气到不能自已,因为又一次被最亲的人算计了。可笑的是,我爸居然又想找我爷爷去主持公道。

我爷爷奶奶对子女的疼爱程度在我这一辈人神圣也有体现。改开后父母们都南下打工,我和三叔的孩子都成了留守儿童。现在印象很深刻的事情是小时候我奶奶常常问我“我对你和对你姐姐是不是一样好?”那时候不懂为什么,后来想了想,才明白如果心中没有这种顾虑何来这种问题。

我爷爷奶奶的风格又像苏大强,喜欢向儿女要东西。我妈的原话是我奶奶每接一个儿媳到家里来,就要跟着买一床新毯子,而且买的东西比新房的都好,接了三个儿媳妇就买了三次。那时候爷爷奶奶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结婚都要借钱,这样的情况下我奶奶都要跟着买东西,而欠的钱平均分摊到三个儿子头上,让他们还账。我爷爷奶奶觉得孩子念书太花钱了,所以我爸和三叔都只上了个小学,想让大伯上初中但是他不想念书,最终的结局就是三个孩子都只有小学文凭。

南下之后我爸算是间断性地脱离了原生家庭的环境,平常主要打交道的对象是我妈。我外公和我爷爷奶奶不一样,他任劳任怨,自己吃再多苦都可以,就怕孩子受委屈。他除了重男轻女以外没有任何值得人诟病的地方,但他的重男轻女不像赵美兰,只是儿子与女儿相比,会更看重儿子。他去世的时候,在场的没有谁不落泪。不同的原生家庭也导致我妈的风格和我爸完全不一样。我妈总是为孩子考虑得多,我爸会一直思考养孩子花了多少钱,这钱花的值不值。他们两个人在一起久了,发展到现在结局就是两种思想互相渗透:我爸的原生家庭的思想占主要地位,我妈的思想次之,时不时在这两种思想中拉扯。我妈反之。

所以我很讨厌唯父母是从的古语,比如“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我个人是持“孩子有恩于父母论”者。

倘若我爸没有离开原生家庭的环境,那他现在依然是听信父母之言的“孝子”,夫妻关系会比现在还严峻。

弹幕里有句话我是很赞同的:兄弟姐妹间不和气,父母偏心是主要原因。我常常把这些事讲给我身边的人听,因为我很困惑,并且很苦恼。但是很少有人能够理解,听多了可能对方还会觉得我很烦很爱计较,总是在这个圈子里走不出去。幸好我还可以写下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脱离原生家庭的环境,才可能有自我改变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