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值焦虑”是必须吗?

  之前看一个推送,在讲一个女明星因为颜值获得某地的户口,所以我们得努力啊奋斗啊。这  个讲的和获得户口有什么关系?

  一个人努力就能和这个一样了?把女星得户口的放大化就是在否定个人努力的缩小化,这种没内容非得编辑成一篇推送?而一些不明所以的人,真以为那明星得户口,人们这么做就能得了?

  要求群众的服从,怎么需要用推举一个领头羊?

  有问题的是,封建残留下效得有模有样。娱乐是亚文化的产物,全民娱乐是种软性。一些节目的质量也下降,把广告植入,内容煽情化,里面的人独白多,这是看节目吗?怎么觉得是在了解里面的人的背后的故事?一个以内容取胜的,去开始制作感情?这下感情营销也提前开始了?

  现在市场的消费降级的背景下,产业在变革的时候,为什么商业方式成了消费方式,什么时候产业和消费者是“你为我着想,我为你挡雨了?”

  真是笑话了。

  而且搞笑的是,产品的技术增加是靠学习,是人才聚集,而不是短期套现,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消费开始注重自己的需求,而只看了眼睛?

  这是视觉消费,而不是消费。

  人们当然可以为了视觉的满足而买单,但是如果现在就剩一点资产,为什么还要去支持产业?支持的方式有很多种,为什么要用个人的资本?

  之前觉得一些产业基本的道德都没有,现在发现真是大巫见小巫。

  人们呢?一边享受着疫情后期的时间,一边鼓励消费,这是什么?梦还是不是梦,有醒的时候吗?

  一些产业引导审美,从医美的兴起,到现在继续在综艺里符合符号化。这种过度消费的方式能不能停一停?

  那女星的颜值是必须项吗?为什么一个明星有点才艺就是惊喜项,不觉得这是对常人的一种不公吗?内心独白的泛化不是对观众的不公吗?节目的定位都没写清,为什么要传播呢?一个电视台增加资本没有问题,杂招牌的作法是不是应该少点焦虑了?

  贩卖焦虑、从原来的学习、学历到现在的容貌、身材、甚至于健康,好像能变现的,都能用贩卖,再用焦虑。

  为此买单的不过是为了减少焦虑,而不是真的能变的身材好,这种模式真的过度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颜值焦虑”是必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