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承

上学期经历了导师风波,所谓的风波不过是被导师逐出师门。

那个时候的我并没有太大的感受,只是后来才发现自己无人过问,像是一个烫手的芋头,新学期大家都在忙着和导师见面给导师特产,只有我自己一身轻松。

说到底,钝感的我不会与人打交道,在上研究生之前我从未觉得自己和别的同学有差异,而最近发生的一切让我感觉自己明显和别人有些不同,仿佛是一个旅行青蛙。

上学期跟着原导师上读书会,在两周内看完两本书对我来说不难,但是看的书不是我感兴趣的,而且很多观点无法苟同,致使自己读起来很别扭,当初读的是李泽厚的书,还有金观涛,有些材料无法推出结论,作者说清末时期官员腐败,没有数据支撑,较真的我跟导师说,他就让我先接受观点,然后说了一句:“你很无知”。

第二天他就把我逐出师门了,到此结束。

后来我才知道,同门的人其实也没把书读完,只是搜了个大概,原导师是一个集自卑与自负与一身的人,只要顺着他的想法走,就会让他乐呵呵。

最近我发现,我身边的人尤其是做行政这块的老师,多多少少都会有喜欢被人奉承的爱好。

喜欢被奉承是很多人的爱好,人终究是无法接受一个自己无法面对的自己,但是当我一开始夸人,我就开始心虚,而当别人夸我的时候我就开始远离这个人,这是我的安全法则。

人说到底还是要有自知之明,我知道怎样的自己,便也不怕别人的言语伤害,也不怀疑别人的赞美是否出于真意,和他人交往,最主要的是学会知道自己,我还没了解好自己,所以一直拒绝和别人交往,在现在看来,这种做法可行,但是不高效。

与他人交往可以看到自己,这是传播学上的米德所说的“主我”与“客我”,人分为两个自己,一个是通过内省式思考的自己,一个是通过与他人交往而习得的自己,当我们与他人相处的时候,别人展现的一面也许不是他真实的一面,所以,我们又能否通过与他人交往而获得经验呢?

其实这需要我们知道戈夫曼的“前台”和“后台”的区别,顾名思义,前台就是在舞台前面表现出来的那一面,而后台是不为人知的一面,只是现在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大家都习惯了在平台上展现自己,真做假时假亦真,假作真时真亦假。

你可能感兴趣的:(奉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