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正常”处切入,挖掘人间真情

  从“非正常”处切入,挖掘人间真情

      (一)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有一篇讲读课文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原题是《悬崖上的一课》。课文回忆了五十六年前(八岁),自己在伙伴的怂恿下爬上高高的悬崖,却不敢下来,后来在父亲的指导下“走一步,再走一步”,爬下悬崖的经历。这次经历使他体会到了一个人生哲理:遇到大的困难时,采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法,就会克服困难。这次经历给了他一生教益,也奠定了他的人生路,使他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教学中,品读课文中父亲来解救儿子时的语言:“他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词语“非常正常”掀起了课堂讨论的高潮。

我问学生:“这个地方,作者用了‘非常正常的口吻',那么‘不正常'的口吻是什么样的?”

学生说:“不正常的口吻就是训斥的口吻!他的爸爸会说:‘你真是不听话!不让你上去,你非要上去,真是不听话!真是不让人省心的孩子!”

    一个孩子说:“非正常的口吻是抱怨的口吻。爸爸会说:‘你也不看看你的身体,你就不想想你的身体能行吗?你从小就体弱多病的,怎么敢和其他孩子一样,爬那么高?’”                 

“还有一种可能是讽刺的口吻。”有个孩子说,他的爸爸就经常用这样的口吻讽刺他:“你不是很能吗?你不是很厉害吗?你自己能爬上去,你就自己能爬下来!”

还有一种:“父亲的态度就是置之不理,看了一眼就走了,听任孩子趴在悬崖上。”

孩子们的一番议论,让我大开眼界,原来孩子们多生活的观察是如此细致入微。在不自觉中,我们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联系生活实际,把莫顿·亨特的父亲和一般的父亲做了一个对比。

我又继续发难:“这位父亲对自己儿子的处境知道吗?他为什么不立即采取有效的办法解救儿子,却要说:要吃晚饭了?”

有一个孩子说:“其实,设身处地地想想:这位父亲肯定已经从杰里那里知道了儿子在悬崖上趴了一下午,又饥又饿,精疲力尽,他内心肯定是又心疼又焦急,但他怕吓着儿子,使儿子更没有自信,没有勇气自己走下悬崖,所以他故意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要吃晚饭了!’既转移了儿子的注意力,同时也在诱惑饥肠辘辘的儿子,使儿子能按照自己的指导一步步走下悬崖,从而体验克服困难的过程和困难克服后的成就感。”

这个孩子的发言获得了一片掌声。

经过一番辩论探究,文中父亲的形象也跃然纸上:这个父亲是一个疼爱孩子、理解孩子、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的智慧的父亲。

从咂摸文字的品读中,孩子们也明白了父亲对儿子的呵护、疼爱,儿子对父亲的良苦用心的理解就融化在“非常正常”这个字眼中。在“非正常”处,我们挖掘到了人间至纯至伟的父爱。

      (二)

在教学课文《阿长与〈山海经〉》时有一个阿长讲长毛的情节,课文中写到:阿长严肃地讲:“我们就没有用吗?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了,再放就炸了。”“这实在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读到这个地方,我问学生:“阿长的神力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敬意?”孩子们回答不出。

我只好暂时搁下这个问题。

当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以后,作者写道:“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读到这个地方,我又问孩子们:阿长的神力是什么?作者对他产生了怎样的敬意?”孩子们能说清楚:阿长的神力就是她对孩子的爱心,对孩子的体贴。迅哥儿因为她做到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所以对她产生了敬爱之情。

这个地方的“神力”很好理解。

我们又回头去捡拾作者第一次认为阿长有“神力”的地方。我又问孩子:在七八岁的孩童心中,阿长有什么不同与别人的作用?

孩子们说:阿长能站在城墙上挡住大炮。

我问:“人能挡住大炮吗?”

孩子们说:“谁也挡不住大炮,就是铜墙铁壁也挡不住。”

我又问:“可是阿长却能挡住,说明阿长比铜墙铁壁还厉害,阿长是不是具有一种超乎自然的神秘的魔力?阿长的神力是什么?”

有一个孩子说:“阿长的神力是脱掉裤子挡住炮弹。”

我趁机追问:“脱掉裤子就能挡住炮弹吗?”

孩子们嘻嘻发笑,却又面面相觑。

我趁机解释:封建迷信认为女人是不吉祥的,脱掉裤子更是晦气,就连炮弹碰到晦气的女人都不会炸了,其实这是对女人的侮辱和蔑视。”

孩子们恍然大悟:阿长把别人对自己的侮辱,当做是一种本事来炫耀!阿长的无知真让人痛心,她的麻木真是可怜。

我又接着点拨:课文是作者成年之后写成的,他必然对阿长因这个神力而自豪的心理认识是理解的,也是同情的,是心存悲悯的。孩子们经过这一番探究,理解了在这不正常的“神力”中鲁迅对自己的保姆长妈妈的怜悯、同情、怀念而又敬重的复杂感情。

这也是当长妈妈为小鲁迅买来了他心心念念的《山海经》时,他再次感受到长妈妈的不同寻常的神力,由此对她产生了一生的敬重、爱戴之意。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不正常”的叙述,其实,它们都是我们理解作者真情流露的切入点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非正常”处切入,挖掘人间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