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为什么家长越不管,孩子的成绩越好?

新年好!春节长假已经结束,第一天上班被“节后综合症”笼罩无心工作的你,是否还在回味假期阖家团圆走亲访友时的场景?哪一段最令你印象深刻呢?是三姑六婆的“轰炸式”提问?亲朋好友安排的密集式相亲?还是各家遛萌娃比成绩秀才艺大赛?

近两年家中不断开枝散叶,人丁兴旺,各路萌娃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茁壮成长,令我感慨之余,也趁假期团聚汲取了大量经验,期间不免也聆听了各位已升级当家长的兄弟姐妹的诸多育儿烦恼,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家长管孩子效果差的问题:越管孩子,孩子的学习成绩越差,不管孩子,孩子的成绩反倒挺好。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便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用心理学的动机理论来加以解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个体对所从事的活动本身有兴趣而产生的动机。外部动机是由个体所从事的活动以外的刺激诱发而产生的动机。

高度的外在动机会妨碍高度的内在动机,如果一个人本身对某项活动感兴趣,随即又受到外部奖励时,就很可能把本来认为内在动机引起的活动,看做为是外在动机引起的活动。

关于动机,有这样一则经典的寓言故事,叫做在为谁而玩?

图片发自App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算计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对孩子的学习来讲,同样如此。孩子学习的原动机是好奇心和学习的快乐,但在父母和老师的赏识教育、物资奖励等控制下,慢慢地孩子们的原动机也逐渐发生变化,学习不再是因为自己的好奇与热爱,而是为了得到父母、老师、同学的表扬和赞许,甚至是为了不挨打不挨骂不受批评。

当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由于很强的外在原因引起时,他们会低估内在原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这就是过度理由效应

很多学生最初可能也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学习某一门功课的。但在家长的管教帮助下,这种喜欢、爱好,不知不觉地被成绩、被排名挤掉了,学习成了实现某一外在目的的行为,甚至这些外在的目的不是学生本身的,而是家长的、老师的。这样原本喜欢的学习也渐渐成为了被迫完成的苦差事,即使成绩不错,也难以一直优秀下去。家长越管孩子成绩越不好的现象便随之而来。

反观那些家长不太插手孩子学习的学生,能够保持良好成绩的几乎都是主动学习的。学习、探索、思考本身带来的快乐与满足就是对学习行为的奖赏。这种来自内部的自我奖赏,会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原动力,使其成为学习的佼佼者。这就是家长越“不管”,孩子成绩越好的原因。

因此,家长在指导孩子的学习时,要注意激发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和渴望,对学习的热爱等内部动机,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精神,而不是用物质奖励等过度的外部动机削弱甚至取代内部动机。


谢谢您的点赞支持!

欢迎转发分享,您的分享能够帮到更多有需要的人。

欢迎您关注我,更多教育、心理、法律热点知识我将与您共同探讨~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科普|为什么家长越不管,孩子的成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