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存,则国存;河兴,则民兴

文/行志先生


在中国古代中,河流被普遍化为一个无所不包的伦理学概念之源.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庄的守柔处下、不满不盈、清心寡欲等,都来自水的启示。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更是千古名句。而《史记》中有“川竭国亡”的记载:“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从一定意义上看,这揭示了文明对于自然的根本性依赖,表明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文明的本体基础,实质上就是“河存,则国存;河兴,则民兴”。

河存,则国存。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水清、岸绿、景美既是生态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在黄河某流域,土地干裂、植被稀少、黄沙漫天,到处都是矿洞,河道早已面目全非,动植物资源匮乏,黄河断流。而断流这种现象不单发生在黄河,国内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以及其他河流如大敌鲁河等都发生过断流,造成人民群众生活的极大不便和极大改变了生态状况,令人堪忧。而最受影响的则是生物的多样性,以滇池金线鲃为例,水质污染让该物种一度处于濒危消失的境地。习总书记说过,“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历史上有多少国家因河而建,依河而兴,又因河而亡,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当警钟长鸣。

河兴,则民兴。黄河文明,长江文明,文明的兴起往往离不开大江大河。因为河流不仅提供水流以供生存,更孕育璀璨的文化,许多河流被称为母亲河,盖因千百年来的流淌,塑造出流经之地的文化性格,是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没有了运河,那些白玉长堤路、临河古戏台、乌篷小画船就寻不到根源;没有了易水河,就感受不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壮怀激烈;没有了疏勒河,就没有沿河谷自东而西的敦煌石窟群美丽画线。河流是不可割舍的根脉,是不能忘却的记忆,是永恒的悲欢。如不朽的老者、智者,伴随着人类的演进,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变化,正是河兴,则民兴的深动体现。

要想国家富强,民族兴旺,就离不开良好的河流生态。不断推进河道治理,推行河长制,共同携手治理河道,形成林水相依、林路相连、山水相映的绿色格局,让河道治理可持续。实行“四退三进”政策,通过工程性措施先解决外源污染问题,再转向湖体水生态治理,从而有限实现生态恢复。但更重要的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被河流哺育的儿女,我们应始终对它抱有尊重、爱护之情,牢固树立节约每一滴水、爱护每一条河流的意识,在生活中自觉地减少不必要的水资源浪费,让更多的母亲河迎来新生。

维护河流的生命健康,避免它再遭受不必要的污染,是全社会都要关注的问题,河流关乎国家存亡前途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是“河存,则国存;河兴,则民兴”。



你可能感兴趣的:(河存,则国存;河兴,则民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