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有许多的书和你

图片发自App

在520之前不久,我和安德鲁貂吵了一架。

起因是因为我一遍一遍和其他小伙伴解释“我去英国不是为了找他,我有自己的学术理想,英国的基础心理学很棒……”“我在诺丁汉,他在伦敦,我们不在一起地方……”

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选择,虽感情关系是左右选择的一大因素,但为什么一定要被曲解成一方投奔另一方?学术理想关乎人生态度,我不喜欢被误解。

但这话在公开场合颠来倒去的说得多了,安德鲁貂感受到了深深的嫌弃,他兴冲冲的要来接机拿行李,送我去离伦敦相聚车程两小时的校区,得到的就是我不断声明选择留学英国不是为了和他在一起,于是作病犯起来一发不可收拾。

“难道你就这么不想和我待一个地方?”

这么设身处地的换位一想,好像的确是伤了一颗七彩琉璃心。


我们异国四年,每年面对的又是一个从细胞到思想全盘皆新,熟悉又陌生的人。


他读哲学,我学心理。然而心理和哲学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两门学科,我被貂精带领哲学入门,而他对待观点又十分爱恨分明,喜欢尼采便毫无保留的吃遍他的每一本书,每一部传记;反感如今多数学院派对希腊哲学过度关注就索性称之为“幼儿园时期”。各时期的观点本应该客观的结合诞生时代环境来解释,而他始终带着青春期的攻击性,连带我都开始激进。然而正是这激进让我感受到各为观点据理力争的飞扬激越,表达想法的迫切。我们两个人就可以分饰一辩至四辩,把正反两方席位填满。

但其实说多了也伤感情,比如有一次他对我喜欢的精神分析流派提出质疑,觉得佛洛依德惯于装神弄鬼,潜意识理论存在不可证伪的特性。我和他据理力争(争了什么已记不起来)。不过我们谨记讨论出现分歧不能上升到对方的攻击,最后不欢而散。

一个星期后,他来找我。

“我读了《精神分析引论》,精分不是没有道理的。”

后来他又吃下了我安利的卡伦霍妮——《我们内心的冲突》,《冷暴力》等

玫瑰花易得,红包弹指发,但多少人可以静下心来了解跨学科的内容?他愿意为我啃心理学硬书。对我们这种nerd而言。最难的问题不是“我和你妈掉进水里你先捞哪个?”,而是“达令你愿不愿意看一套死人写的书?”。花费写论文、上课以外的时间来了解另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只为能相互讨论一二,在对话中整理思路,我简直可以用这个开头写一本nerd之间缠绵悱恻的言情小说。


我忍受不了眼界思维比我狭隘的人站在身边,与我同行的人必须能从某个方面带领我,在我空白的领域有所见识。诚然,不懂哲学心理不会死,不开拓知识边界不会死,没有近乎贪婪的求知欲更不会死。你我可以如千万人一般呼吸,如千万人一般生活,庸庸碌碌聊以糊口。也许我们终将奔向这残酷的平凡生活,但如今,但眼前,


——我还许多的书和你。




吵架后记——我承认自己没有顾及貂精的七彩琉璃少男心,于是真诚的道歉,帮貂精把玻璃心粘粘好。他得了便宜还趁势卖乖,擦擦委屈的小眼眶说“我去美国读研正好让人觉得你不靠我行了吧?”我毫不留情的戳破。

“得了吧,你喜欢美国。”

他狡黠的笑了

“嘿嘿,我是喜欢美国。”

简宝玉日更打卡第30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还有许多的书和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