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约50%的0-3岁农村儿童出现了认知滞后的风险
- 农村在外打工的家长把一年挣到的辛苦钱花在买电视上,而非给孩子买几本书
- 每个人的世界很小,我们正处于一个局部遮蔽的世界中
- 自觉在于看到一个不真实的世界后,发现它却是真实的
- 早教是一个“笨蛋唱戏,傻子买单”的行业
- 资本远远先于产业,往往会带来灾难
- 下层系统无解,往上跃迁,在上层系统中寻找答案
下文,打算以儿童早期发展领域为例,聊一聊我们如何去理解一个社会问题。
—遮蔽—
为什么有些问题看似没有问题?
19年夏天,我们一行人在陕西省淳化县下乡调研,跟十四位家长聊聊她们养育孩子的情况,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没啥大问题,觉得挺好的。”
村子里婴幼儿的情况大多没有想象中那么不堪,吃得饱穿得暖,也有玩具玩,就是不比印象中城市里的孩子活泼。要不是事先有所了解,恐怕我也很难想象这些农村孩子,正在遇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很大比例的农村贫困地区儿童的认知潜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6-12月龄婴幼儿中13.4% 已存在严重的认知发展滞后风险。随着婴幼儿月龄的增加,这一比例不断增加,12-18月龄,18-24月龄和24-30月龄婴幼儿认知能力发展存在滞后风险的比例分别为20.1%,42.9%和50.4%。”
在读着这些数字的同时,我也回想起去年访谈的每一位家长,从她们的眼中我并没有看到太多焦虑和急迫。然而,REAP的研究报告中,这些数字在明确地敲响警钟:农村儿童养育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
为什么有些人在敲响警钟,而有些人则遮蔽了双耳。
对于跳过PC互联网直接进入移动互联网的中国农村来说,绝大部分家庭都已经用上了智能手机。互联网理应消除信息壁垒,但是现实是,我听到大部分家长并没有在网上搜索如何更好养育孩子的信息,她们的信息来源,仍然多半来自于周边的亲朋好友。
手机主要是用来消遣的,刷一刷「快手」打消平日的无聊。「快手」里面粉丝最多的母婴播主,还在教家长们如何让没断奶的小宝宝识字。
世界很大,但每个人的世界其实很小,我们正处在一个局部遮蔽的世界中。过去,受限于物理条件,我们被“附近”所遮蔽,步伐所丈量的这个世界,就是你所知的世界。现在,科技发展打破了物理限制,“附近”消失了,但是我们仍然被“人工智能”、“朋友圈”所遮蔽,你所关注的这个世界,就是你所知的世界。
—自觉—
我们是否能自我觉察,处于被遮蔽的环境中?
第一次感受到“自觉性” ,是在高中读了《上帝掷骰子吗》这本书之后。它就像是一本科幻小说,为想象力打开了一扇门。门外面是从没有见过的人、事、物,他们自成体系完美演绎了一个不同的世界,而最重要也最不可思议的是:你知道这个世界是真实的。
每个人都有不自觉且不自知的时刻。相比农村家长不觉得自己带的孩子有什么问题,我们还在妄自菲薄本科生已经烂大街,其实也高明不到哪里去。
站在一个城市人的视角,我们可能会很容易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判定:农村孩子为啥养不好?很简单,要么家长没钱,要么家长没意识。
我经常可以听到孩子妈妈们说,她们的丈夫为了生计而不得不到城里打工,一年见不到孩子一次面。有些妈妈甚至也去了城市,村里剩下留守老人照料着留守儿童。
赚到了钱,爸爸会给家里买一台超大的彩色电视机,我曾在一户人家里看到了这样的景象。一台液晶屏彩电,高高地挂在这个屋子里最显眼的地方。而除了这台彩电,房间里只有一张床和散落在桌子上的锅碗瓢盆。农村在外打工的家长把他们一年辛辛苦苦挣的钱选择花在买电视上,而非给孩子买几本书。
这似乎不只是没有钱的问题,那么或许是意识问题?
我和同事们最近有幸访谈到一位童萌亲子园下沉乡村项目的负责人,其中一个问题涉及农村家长是否真的没有付费意愿。她告诉我们一个很有意思的答案:
“时代在进步,村里面已经跟以前不一样了,大家都觉得愿意给孩子花钱,给孩子买个玩具就觉得孩子学到了很多知识,大脑在发展。所以大家都愿意花10-50块给孩子买个玩具,或者花10块钱让孩子跳两个小时的蹦蹦床。可是如果让孩去亲子园上早教课,家长就会怀疑这么小的孩子听得懂么。”
听起来,家长们都希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而欢喜。城里的父母花两三百给孩子报早教课,农村的父母花几十块给孩子买玩具。村里的父母有多质疑孩子听不懂早教课,城里的父母就有多坚信越贵的课能让孩子越聪明。从这个角度讲,做父母的,悲欢是相通的。
我们总是从两个维度被遮蔽:一个是时间的维度,一个是空间的维度。
从时间维度来看,人们都是短视的。农村家长买来电视,为了短期获得丰富一点的生活体验,而牺牲了孩子的长期发展机会;城市家长加班工作,为了短期获得工作上的成就感或是经济报酬,而牺牲了整个孩子、家庭和生活品质的长期发展。短期感受和长期收益总是相悖。
从空间维度来看,人们都是近视的。农村家长没看到城市家长对于早教的狂热和焦虑,和城市家长没有看到农村家长对于早教的生疏和谨慎,本质上并无差异。
—俯视—
如果我们想自觉地来看待儿童早期发展的问题,我们需要看的远一点、透一点。
不妨跳出来看看——从行业层面来看,这是个什么问题。
0-3岁儿童早期发展,类似于商业语境下的“早教”。按照博苑教育创始人崔园长所说,
这是一个“笨蛋唱戏,傻子买单”的行业。
这说的是城市情况,对于乡村来说,我想可能连唱戏的人都没有。
这个行业从方方面面来看都非常不成熟。
- 政府政策缺位: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但这只是宏观政策,缺乏落地政策。
- 专业服务人员缺口巨大:0-3幼儿教师的缺口在500万-800万之间。教育部负责专业教育人员培养,但是0-3幼儿教师不属于师范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优先级,因为教育部要先忙着补上3-6幼儿园老师的缺口。
- 大众认知薄弱:个体生命的第一个 1000 天是大脑发育最关键的时期,同时也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时期。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Heckman 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随着年龄增加会逐步下降,0—3 岁婴幼儿时期回报率最高,约为1∶ 17。而大众对于早期养育的科学性缺乏敬畏之心。
- 服务机构门槛低,服务质量良莠不齐:0-3岁每一周、每一月的变化都很大,这就对与专业服务要求非常高。好一点机构去美国找个品牌,把对方课程拿过来,更多的机构直接拿出幼儿园的课程稍微改动下。但是在每堂课动辄200-300多的价格面前,家长显得如此弱势,只能听从“价高者优”。
- 农村早期教育资源稀缺:农村地区0-3岁婴幼儿教育机构处于空白状态,一般到县城上可能才有类似的机构。
因为儿童早期发展领域的整体不成熟,农村家长难以改变意识,即使意识到了也无法获得优质的服务。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孩子在无人陪伴和缺少刺激的环境下一天天长大,长大后的孩子因为认知的滞后,难以竞争过城市孩子来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被迫留在农村。最终这个孩子也会成为人父人母,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城市打工,留下她/他的孩子在家中。历史重演,一个稳固的回路就此形成。
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只有把社会问题解决变成有利可图的机遇,社会问题才能最终得到解决。”
但是很无奈,在儿童早期发展这个领域,尤其是农村地区,市场目前还进不来。进来的90%都亏损了。
—无解回路—
为什么这个领域,市场打不进来?
“一个投资回报周期长、回报率地、成长天花板极其有限、不具备规模效应、高度依赖服务、安全事故难以避免的生意,投资它图个什么?”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很清楚地解释了这个问题。
师生比低,收入天花板低。
按照标准,对于一个早教中心来说,1比5的师生比就很高了,并且年龄越低比率越低,老师成本非常高。学生数有限直接导致收入受限,又不能持续提价,成长的天花板极低。复购率低,客户生命周期短。
虽然针对0-3岁孩子,但实际来上课的孩子以2-3岁居多。对机构来说,2岁以下的孩子很难带,安全隐患多;对家长来说,孩子2岁之后才放心。这样又会导致复购率低的问题,门店花了很大价钱招生,孩子待个半年一年就去上幼儿园了,又得重新招。投资回报期长。
以单店为例,假设从第二年开始能够满员,每年利润40多万元,前期的开店投入按最低200万算,至少需要持续盈利4年多才能收回投资成本,也就说,到第7年,才会有财务上的盈利。经营不确定性高。
3岁以下年龄段的孩子自我意识还比较少,即使家长带,磕着碰着也很难免。但在店里受伤,遇到通情达理的家长还好,赔个几十万也就相安无事,遇到难缠的店就不用开了。而且开业1-2年的托育店全是依靠预收款的现金流在支撑,一旦遇到这类事件,很容易现金流就崩了。难以获得规模收益。
教育行业不比互联网行业,卖的是服务而非标准化产品。烧钱扩张是烧不出市场领先的。
资本图的是机遇,它只担心被落下,从不担心失败。
中国每年有1500多万出生的新生儿,这些新生儿的抚养教育是个巨大的需求。15-17年大量投资机构和资本涌入幼儿园市场,但是2018年新政策推出幼儿园普惠化,禁止幼儿园资产上市。于是大量已经涌入的资本开始不得不从3-6转向到0-3。
早教中心风起云涌,课程价格节节攀升,0-3的养育需求被市场严重放大。一边是善于制造焦虑的市场,一边是缺乏专业知识的家长。就这样被盲目裹挟着卷入看似繁荣的假象之中。与之相对的,是现实中混乱的服务质量,和对教育本质的迷失。
资本远远先于产业,往往会带来灾难
政府监管缺失,政策缺位。对于城市来说,资本投机大量涌入,市场混乱、行业标准参差不齐,这个过程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家长被不断洗脑,需求夸大,吸引更多资本追逐。对于乡村来说,资本毫无兴趣,服务空白无人填补,需求被完全遮蔽,资本进一步远离。
又一个新的无解回路,就此诞生。
—跃迁—
为什么有些问题总是看似无解?
无论是个人层面还是行业层面,我们都能察觉到一个“恶性循环”。它像是流沙一般,牢牢地拴住不幸掉落的人们,越拼命爬出,越深陷其中。
这样的例子在工作、生活中也比比皆是:
项目太忙没时间带新人——新人无法成长——因为新人能力不够,所以无法承担更多任务——有更多的事压倒自己头上——更没时间带新人
琐碎的事情太多——忙得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没有梳理琐事太多的原因——疲于应付新的事情——产生了更多的琐事
太胖要减肥——肚子饿了不能吃东西——身体机制自动调节降低新陈代谢——饥饿感更加强烈,忍不住吃东西——吃同样的东西储存的脂肪更多——变得更胖
我们总是在无解的系统里尝试寻找问题的解,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陷入困境。但如果可以从原本的系统之中,跳出来思考,进入系统之外的系统中,答案或许不言自明。
下层系统无解,往上跃迁,在上层系统中寻找答案。
—破局—
“只要国家投入千分之一的GDP到儿童早期发展领域,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博士、REAP养育未来计划负责人,白钰博士在我们最近一系列访谈和研究的第一天,就告诉了我们答案。
为什么国家要投入千分之一的GDP呢?因为这是在中国消除贫穷的代际传递,解放女性劳动力,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跳出行业视角,从国家层面的视角来看待儿童早期发展,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全新的问题。
社会的稳定不在于少数富裕的人群,而在于大量贫穷的人们,贫穷的代际传递加剧了社会分化。
据调查,儿童3岁之前的主要抚养者,95%都是女性。抚养孩子占据了女性绝大部分时间,而导致劳动力丧失,进而造成经济增速放缓、性别平等等问题。
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都在于儿童早期发展的问题。所以白钰博士率领的团队,正是用经济学随机干预实验的方式评估儿童早期发展的问题、干预手段和有效性,来为政府提出政策倡导。经过成本估算,政府投入千分之一的GDP便能解决农村约50%儿童认知滞后的现状。
千分之一的GDP,这就是我们在上层系统中找到的问题答案。
—创新—
让我们重新理一遍整个思路过程:
- 儿童早期发展问题在农村家长的个人层面被遮蔽。
- 不自觉地处于信息不对等下的农村和城市家长本质并无差异。
- 以俯视的视角来看待这个行业,其中鱼龙混杂。
- 在行业这个系统内部,碰到了无解的回路。
- 下层无解,向上跃迁。在国家层面上,我们找到了答案。
我不禁思考,如果这是解决问题的答案。那我们还有创新地解决问题的空间吗?如果要创新,又如何保证这不是一次虚幻的自我陶醉。还是说,不要再打着创新的名号,浪费社会资源了,只需时间来等待水到渠成。
我想,还是有必要的。
- 国家方案必然是兜底的解决方式,我们可以来针对不同地域、人群、环境的具体情况来创新地调整。
- 即使是国家投资,仍然需要考虑投入产出比,我们可以在方案细分领域不断创新地设计性价比最高的方案。
- 国家方案必然是保守的,基本的。我们可以跨界融合不同的思想、技术、知识,在前沿领域,颠覆式地创造新的方案。
这个世界最大的不公平,是认知的不公平。我们作为解决问题的创新专家,如果不能以更深入的认知方式来看待问题,又如何能解决他人的认知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