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观看了两部电影:《后窗》和《西北偏北》,均是悬疑大师希区柯克的经典作品,关于两部影片的评论分析已经多得数不胜数,不管是从故事剧本、叙事模式、镜头剪辑等等,都有值得研究、探讨之处。
但是,作为一名建筑学专业毕业的电影爱好者,不得不聊聊这两部影片中出现的让人不容忽视的建筑。
《后窗》中叙述的故事很好的照应了片名,就是因腿伤休养在家的男主人公透过公寓窗户“偷窥”邻居们一举一动而引发的悬疑故事。而男主人公所在的公寓楼为“偷窥”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场地。
《后窗》中出现的公寓楼的特点是:红色砖墙,整齐有韵律的窗户,每户外挂一个钢梯作为逃生,平时还可兼做阳台,前后相邻的公寓楼相聚都不远,因男主角杰弗瑞才得以仅凭肉眼就能够观察到别人的日常生活。
如果你看过《老友记》,那么你应该会对这种公寓楼以及通过公寓楼的窗户“偷窥”这种行为感到很熟悉。
没错,《老友记》中,在莫妮卡公寓中聚会的六人,时常会偷窥对面公寓楼里的丑(luo)男;当罗斯搬过去后,菲比和罗斯就是透过丑男公寓的窗户发现了对面钱德勒和莫妮卡的恋情。还有一集,乔伊发现对面公寓的美女似乎在向他招手搭讪,蠢萌的乔伊还因此引发了一连串搞笑的事情。
《后窗》和《老友记》中的公寓楼之所以比较相似,那是因为故事的发生地都是设定在同一个地方,那就是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区的格林威治村。
虽然不管电影还是电视剧都并不是真的在格林威治村拍摄,《后窗》是在派拉蒙的摄影棚中,《老友记》大部分内景也是在摄影棚里完成的,但影视中公寓楼的风格都是按照格林威治村来的。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格林威治村了。
格林威治村,是美国纽约曼哈顿的一个大型居住区,1910年左右初具规模,因为这里曾经有很多作家、艺术家、理想主义者等居住,甚至20世纪具有代表性的“垮掉的一代”就是诞生于此,因此成为纽约最有个性、最文艺的地方。
格林威治村的形成与发展是与现代主义思潮息息相关的,有人称这里是现代主义思想的发源地也不无道理。
而电影这门艺术就是伴随着现代主义思潮应运而生的。希区柯克作为现代主义思想下电影发展史上的其中一位大师,对现代主义的影响恐怕也是深有体会的。或许这就是希区柯克将《后窗》的公寓打造成格林威治村风格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上面曾提到有很多艺术家都曾居住在格林威治村,爱伦坡、马克吐温、鲍勃迪伦等,电影明星加里·格兰特也曾经居住于此。而他正是《西北偏北》的男主角。
《西北偏北》,英文原名:North by Northwest,但是看完电影一直有个疑惑:为什么叫西北偏北呢?是因为男主人公被迫逃亡的路线是从纽约—芝加哥—拉什莫尔山这一条向西北行进的方向么?或者真的如希区柯克自己所说,片名出自哈姆雷特中的一句台词 : I am but mad north-northwest?又或者仅仅指影片中出现的西北航空公司?恐怕真的只有导演本人心里最清楚吧~
回到正题,影片开场,片头字幕下的背景便是一个典型的现代主义风格的高层写字楼,钢与玻璃的结合使用颇具技术美,充分体现了现代主义的建筑语言。
之后男主人公被误会杀人时所在的联合国大厦,则是现代主义建筑发展史上的重要作品。W·K哈里森担任总建筑师,同时由来自十个国家的建筑师组成国际顾问委员会。中国的代表则是梁思成先生。
联合国大厦始建于1947年,于1952年落成,而《西北偏北》上映于1959年,也就是说该大厦刚建成并投入使用没多久,希区柯克便“盯”上了它,迫不及待的要展现在影片中。只不过,由于保密措施,希区柯克并未得到拍摄许可,影片中虽然出现了联合国大厦的内部场景,其实是由巨型画板背景制作出来的。
最后在影片中出现的罪犯梵丹的私人别墅,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现代主义建筑四大师之一的赖特建于30年代的流水别墅——一座被称为20世纪最精美的住宅之一的作品:大悬挑结构、混凝土肌理、与自然的有机结合、体量穿插、内部开敞流动自由的空间、壁炉为中心的美式住宅特色……无一不体现着现代主义建筑尤其是赖特的风格。
事实上,电影中出现的私宅的确是希区柯克让人按照流水别墅的风格仿造出来的,当然不是真的为了拍电影而专门斥巨资去建了一栋别墅,我们所看到的外景同样也是巨型画布制作出来的,只有拍摄到的局部特写才建造了出来。
由此可见,希区柯克对现代主义建筑还是青睐有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