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营销:内容生产、管理和带货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产品形态引入了UGC,社区型产品自不必说,大量的非社区型产品也在追这个时髦,尤其是工具类(低粘性、使用时间短)、电商类(低频,非刚需)产品。比如你打开墨迹天气看到的节气话题、实景UGC;再比如你打开小红书海购,扑入眼帘的种草社区,也会忍不住在美妆达人的带动下书写美妆心得;更不用说抖音的小视频。之所以各类产品前所未有的重视起UGC,无外乎于UGC之于产品的附加价值-粘性。

内容生产

内容行业根本上,就三个问题:生产、传播和变现。在传统媒体里,对应三大必备部门:采编、发行和经营。

内容生产是指借助已有媒资内容进行再创作的内容生产方式,已有内容可以是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和各种广播电视节目形态。内容生产覆盖社会的方方面面,新闻类app中的频道、大咖,各类app中的UGC,典型的如抖音中自我制作。在互联网中内容无疑是产品粘性的唯一方法。一个好的产品,其在“内容生产”和“内容消费”上必然会形成一个稳定的闭环,有效应用就是为了让产品在内容运营上的良性循环更加稳定。

采编权是获得第一手的详细信息,从采访到编辑到发布资源的权利,一般只有新闻媒体,包括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国务院新闻办批准的新闻网才能拥有。缺乏采编权使得网上信息相对缺乏,由于网络媒体自身发展时间很短,很多信息的来源都是传统媒体,网络媒体至今还没有新闻采访权,网站之间信息的无偿拷贝现象很严重,重复率很高,这就造成了各网络媒体的经营方向太过一致,媒体价值体现差别不大,整个网络的广告收入大部分都落在为数有限的几个网站的手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咖、UGC才是内容生产所要描述的题目。

这二十年互联网,传播这个脉络,有着惊人的演进。一开始是门户那种聚合,但依然是人工作业。所谓海量信息,人力占比非常大。后来就是搜索引擎。这已经开始抛弃人工作业,百度还有一些人工介入,Google则拒绝人工干预。而且在传播或者说信息获取方式上,从push转向了pull。这是非常具有颠覆性的。今天,除了标准意义上的大众传播以外(这个部分还有,也没有小到可以忽视),又兴起了两种传播方式,分别叫算法分发和社交分发。前者以一堆内容客户端为主,都会讲算法机制,后者则以两微为代表。在微博微信中,无社交不传播,夸张是夸张点,但也能基本符合实情。再往后,目前还不知道。(信息流问题另文阐述)

变现这一脉络,其实没什么新玩意儿。如果有,也和内容生产者关系不大。首先是大量被使用的甲方营销投入。这并不稀罕。媒体干这事没有一百年也有七八十年。然后是内容电商、知识付费——严格意义上,知识付费也是一种电商,只是交付的不是有形商品,在物流和库存上无需多加考虑了。但媒体卖东西也不是新闻,都市报卖东西卖了好多年。

比较新的事情是,搞内容的跑线下去开店。这两件事都不新鲜,但结合在一起蛮新鲜的。但说到底,这主要是零售业的事,不是内容行业的事。广告这一行,利用技术绞尽脑汁地提高转化率,这倒一直在努力。一个Facebook的重要员工觉得全世界顶尖的脑袋凑在一起就想这个事,实在太糟糕了。于是他离职了。我倒没觉得那么糟糕。提升广告的有效转化,客观上有助于让我们少看点不需要的广告,挺好的。但这都是渠道类公司琢磨的事。

UGC、OGC、PGC

UGC:UGC英文全称User Generated Content、中文解释为用户原创内容,用户生产内容为互联网的一种新形势,主要用于用户交互互动,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进行用户沉淀,也是最近流行的术语“沉淀用户”,包括企业在内容营销由企业内部人员运营开始到让用户去自己进行内容的创作和用户生产,才是最合理最完美的SEO策略方案,毕竟我们造成社群模式进行营销,就需要用户的互动和交流。

OGC:英文全称是:Occupationally-generated Content,中文解释为:职业生产内容 。职业生产者也就是企业内部员工、职业的内容生产者。

PGC:英文全称是: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中文解释为:专业生产内容。专业生产者是在某一领域精通者、专业去分享和发布内容,其实专业生产者PGC和用户生产者UGC是有一定群体交叉的,因为用户生产者UGC可能也是某一领域生产者,专业领域的生产者也会分享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其他用户。

我们经常去的“豆瓣”、视频网站有优酷,还有文艺小青年喜欢去的“知乎”,还有这两年出现视频方向的,“小红书”“抖音”“快手”都是UGC的代表作。

KOC、KOL

KOC,英文全称为“Key Opinion Consumer”,即关键意见消费者,对应KOL(Key Opinion Leader,关键意见领袖)。一般指能影响自己的朋友、粉丝,产生消费行为的消费者。相比于KOL,KOC的粉丝更少,影响力更小,优势是更垂直、更便宜。KOC自己就是消费者,分享的内容多为亲身体验;他们的短视频更受信任;他们距离消费者更近,更近注重和粉丝的互动,由此KOC和粉丝之间形成了更加信任的关系。此外,他们的内容、文案虽然不精致,甚至有时候还很粗糙,但是因为真实所以信任,因为互动所以热烈,这样带来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可以将曝光(公域流量)实现高转化(私域流量)。总结来看,KOC是粉丝的朋友,是具有“真实、信任”等特质的消费者。

与KOC对应,私域流量也是较为火热的概念,从某种程度而言,KOC这一新词由私域流量衍生而来。私域流量是相对于公域流量来说的概念,简单来说是指是不用付费,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频次,直接触达到用户的渠道,比如自媒体、用户群、微信号等,也就是KOC(关键意见消费者)可辐射到的圈层。是一个社交电商领域的概念。私域流量崛起的背后,是企业的增长焦虑,同时也为KOC带来了机遇。

“网络红人”是指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个行为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或长期持续输出专业知识而从红的人。他们的走红皆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刺激、偷窥、臆想、品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无意间受到网络世界的追捧,成为“网络红人”。因此,“网络红人”的产生不是自发的,而是网络媒介环境下,网络红人、网络推手、传统媒体以及受众心理需求等利益共同体综合作用下的结果,例如,犀利哥;KOL是指长期持续输出专业知识或内容而走红的人,例如Papi酱,办公室小野。两者有一定的交集,且网红可以向KOL转换。

某知名自媒体在朋友圈吐嘈,大流量用不起,就用社群,取个名叫私域流量;KOL用不起,转身又搞个KOC。CTR媒介智讯也出了一组数据,2019年上半年广告市场同比下降8.8%,相比与持续萎缩的传统线下媒体,线上也遇到了了第一次下跌,2019年上半年同比降幅达到4.3%。

随着淘宝京东等传统电商(包括不限于)的竞争日益激烈,大家都在探索新的领地,社交电商的增长与日俱增,私域流量在这个背景下被讨论最多。私域流量或者私域流量池,区别于传统电商消费流量,是向经营用户的转变,电商所经营的粉丝或用户不再是单一产品的受众,这种粘性可能形成一次获客而产生多次交易的行为,这些流量只属于电商而非平台的竞价购得所谓私域,这个闭环也可以说私域流量池。

品牌投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KOC用过一次之后就很难再产生价值。因为如果长期做推广,KOC更像是销售代理,也就是微商。选择营销方式要考虑清楚原因、效果、可行性。渠道投放不能哪个看上去便宜又卖货就一哄而上,更不是关心哪个渠道先老先死的事。最根本的问题在于,选择营销方式的时候要考虑到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

如果将KOL、KOC、普通用户看成一个金字塔的话,那么KOL绝对处于顶端,KOC为腰部,普通群众则位于底部。在金字塔顶部的KOL可以快速的打造知名度,引爆产品,而位于腰部的KOC影响力相对较弱。位于底部的普通消费者,大部分时候都是处于被动的信息接收的状态。KOC不同于KOL长期创作某一垂直领域的内容从而获得垂直营销力,KOC甚至不能称之为意见领袖,但却在垂直用户群众拥有较大的决策影响力,能够带动其他潜在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在KOL发布的相关内容下面,KOC对产品信息的热门评论往往更能够体现普通用户的看法,也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用户最终决策行为。因此控评成为品牌种草营销中的重要运营动作。从发布内容来看,KOC所分享的内容通常并不聚焦且生活化、兴趣化,以一个普通用户的身份来为品牌打call,而不是作为专家形象进行产品推介。这就让KOC拥有更多的真实感,从而更能影响其他用户决策。

从用户关系来看,KOC与普通用户联系得更加紧密(KOC可能本身就是普通用户的一员),在发布内容时更能够通过同理心来影响其他用户。而KOL有时因为商业合作的原因,发布的信息并不受用户信任。随着Z世代的崛起,年轻用户也越来越不盲从KOL的推荐信息。

常见的带货模式

模式一:直接销售商品:这是最主要也是最普遍的KOL带货方式。一般是有特定消费群体的品牌主,以销售转化为目标,通过该方式直接销售具体产品。“口红一哥”李佳琦和淘宝带货女王“薇娅”,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案例。

直接销售商品的模式,对KOL本身的专业性有很强的要求,他们需要在垂直领域拥有超强的技能。5分钟卖出15000支口红的李佳琦,在做直播之前的一直就说欧莱雅专柜的BA。主要工作是向顾客讲解护肤彩妆知识,结合顾客需求推荐产品。因为表现优秀被选入主播培养计划,这才开始了直播带货之路。而创造2小时2.67亿销售记录的薇娅,做过线下服装店铺,进过演艺圈,当过淘女郎,开过天猫店。特有的领导+艺人+模特+电商运营的四合一角色结合,成就她淘宝带货女王的地位。

除此之外,选择KOL直接带货玩法的品牌主要注意这三点。平台上:注意尽量选择多个,以便覆盖消费者的各个触媒场景,形成深度触达和刺激。在KOL的选择上,多挖掘垂直领域的腰部KOL为主,尽量规模化覆盖更多垂直领域下的不同粉丝群体;在内容上实现差异化,不同KOL不同平台的内容需个性化定制,避免同质化内容集中过曝,引发用户反感。

模式二:“假带货”,真PR:本质是事件营销,只是借助KOL的影响力加速事件的发酵。通过事先策划在短时间内制造高销售额的爆炸性新闻,达到大范围信息传播的目的。这个模式下销售是否真实发生,已经不重要了。

100台售价28.5万的MINI限量车,在5分钟内全部被抢空,50分钟后所有订单都完成付款。黎贝卡的惊人带货记录,相信你一定听过,但这极有可能是一场有“预谋”的“假带货”真PR事件。除了创意噱头外,持续炒作是这一模式成功的另一个要素。在事件发生之后,要持续互动讨论,甚至创造争议,增大它的影响力。

“假带货”真PR的带货模式实施起来,难度较大。需要注意这几点,提前制定阶段化策略,通过预热-引爆-持续扩散的执行节奏,不断扩大营销活动声量;重点要打造热点话题,注重挖掘话题点的互动性和可创造性,进而加大其二次传播价值;选择金字塔型的KOL,例如1-3位明星类KOL领衔发声,再通过各个领域的中长尾KOL覆盖更多不同垂直领域下的粉丝群体。而整个金字塔KOL矩阵中明星KOL的选择尤为关键,在各个阶段都有着重要价值和影响。

模式三:种草优于销售:种草的最终目的也是达成销售,但比起模式一直接销售的带货方式更为隐性。一般产品特性与KOL调性相关。品牌通过KOL深度触达到受众群体,进行有效的营销信息传播。超强种草机小红书上集中很多种草KOL,例如美妆护肤博主们在讲授或者分享自己化妆和护肤技巧的时候,安利产品真正做的润物细无声。

种草模式的核心要点是建立“中立”感,降低明显的销售导向。同时,也需要持续的运营,甚至要安插“托”提供正面的反馈,保持热度。

目前最强带货的KOL主要分布在抖音、快手、小红书和淘宝直播这四个主要平台上。但各个平台的用户特性,导致KOL在具体的带货商品上存在一些差别。无论是什么平台,使用哪种带货模式,KOL本质上是通过圈层专业内容的持续产出帮助平台实现更精准的货与人的匹配。KOL实现带货,是来源于用户的信任感。KOL通过生产内容拉近与用户的距离,从而影响他们的决策。

品牌主在选择KOL时,要注意KOL除了是内容的生产者本身也是一个超级消费者。他们拥有粉丝,但也消费商品。当产品特性与KOL的使用偏好相关时,能将商业口碑和粉丝效应最大化。渠道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重要,品牌主除了要选对KOL,更需要找到好的渠道平台。KOL+平台+内容,在带货模式中都不能存在短板,营销才能成功。

号平台

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百度百家号、凤凰大风号,稍微成规模的厂家平台上一大批自媒体开放平台正在出现。自媒体(英语:self-media或we media),互联网术语,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或称“自媒体”、“个人媒体”、“公民媒体”。意指在网络技术;特别是Web2.0的环境下,由于博客、共享协作平台与社交网络(如:微博、脸谱、Instagram、等)的兴起,使每个人都具有媒体、传媒的功能。

百度百家号更是为内容创造者提供广告分成、原生广告和用户赞赏等多种变现机制。2016年11月23日,百家号2016内容生态大会上宣布,百亿分润计划中的100亿分润将完全分配给百家号作者。

在自媒体时代,各种不同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主流媒体”的声音逐渐变弱,人们不再接受被一个“统一的声音”告知对或错,每一个人都在从独立获得的资讯中,对事物做出判断。自媒体有别于由专业媒体机构主导的信息传播,它是由普通大众主导的信息传播活动,由传统的“点到面”的传播,转化为“点到点”的一种对等的传播概念。同时,它也是指为个体提供信息生产、积累、共享、传播内容兼具私密性和公开性的信息传播方式。

早在上个世纪,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就提出过“媒介即讯息”的相似理论。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因此对于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自媒体平台包括但不限于个人微博、个人日志、个人主页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托管平台是美国的Facebook和Twitter,中国的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平台、人人网、百度贴吧等。还有众多科技博客(主要指专注互联网和科技的新闻资讯网站),有的脱胎于门户;有的是传统媒体人出来做的;有的脱胎于传统媒体,但是因为团队的局限,所以特色并不明确。

自媒体分广义的自媒体和狭义的自媒体,广义的自媒体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末,当时的个人主页、BBS个人专辑都可以叫自媒体,然后就是博客、微博等。而狭义的自媒体则是可以微信公众号为标志,再加上之后的百度百家、搜狐、网易、腾讯等自媒体写作平台。

轻社交

目前并没有关于轻社交和重社交明确定义,但国外社会学研究学家理查德·柯克与葛雷格·洛克伍德合著的《超级关系》指出,人们的社会人际网络由三个元素强连接、弱连接和枢纽(即重社交关系、轻社交关系和社交平台)组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因为更愿意接受熟知的人或物的习惯,或因认识不到弱连接好处,绝大部分人只注重重社交关系——即家人、亲密的朋友、熟悉的同事等熟人圈子的维系。小范围的强连接可使人们迅速获得短期利益,完成子孙的繁衍。

而人们忽略了轻社交关系——那些只见过一面或接触过一次的泛泛之交的联系,淡化轻社交提供的高价值信息作用。科学家证明,无论在任何地方,富人或中等收入人群对轻社交的依赖都远远高于低收入人群。以往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的是商品化的交易关系,分享经济不断发展使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界限逐渐模糊。参与者即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与其他人之间不仅存在交易关系,还是朋友或其他深层次关系,这种轻社交关系在社会经济中的价值日益凸显。

内容管理

小红书作为一款社交 + 电商平台,随着用户的不断累积,App 中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充,存在着海量的“种草”信息,对产品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负担。一旦审核不力,便极有可能涉嫌违规、违法。

2019 年7 月 29 日,小红书忽然从应用宝、华为、小米等各大安卓应用商店中消失不见,搜索关键词“小红书”显示为:内部优化中,暂不提供下载。不过 iOS 端显示正常。日损用户超 231w,“危机”始末源于哪里?

7 月 29 日,南方都市报报道一篇名为《小红书医美乱象调查:借种草卖人胎素等违禁药,推广微整形速成班》的文章中,揭露了小红书 App 上存在一条黑医美灰色产业链。有个别微商进驻小红书 App 发布笔记,公然展示售卖国家违禁药品,声称“绿毒”、“粉毒”等品种齐全,“人胎素”也有现货。

这样事件无疑对小红书来说是致命的一击。小红书没有对入驻的商家做好严格的审查,才给了某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虽然后续七麦数据观测到,iOS 系统下,小红书 App 已全面屏蔽“肉毒素”、“粉毒”、“人胎素”等关键词,我们搜索不到任何结果,应用显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搜索结果不予显示”。但是此时已是为时已晚,这可能就是安卓市场下架小红书的一大原因。

小红书在内容上的监管失利其实也有前车之鉴。早在去年,今日头条、凤凰新闻、网易新闻和天天快报等 4 款新闻 App 就曾因为涉嫌发布不实信息被要求下架整改。这对所有涉及到“内容”的平台,无疑是一个警醒。但是,对于大多数内容平台,尤其是拥有较大用户体量的 App 来说,内容的审核的确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即便如此,产品方也必须承担起内容自查的责任,努力通过不同的手段为用户打造一个干净、健康的使用环境,否则必然会为影响产品的后续发展。以小红书为例,该款 App 在安卓平台坐拥 1.2 亿的用户,并保持日均超 231w 的下载量趋势,且华为作为用户下载的第二大渠道,也被堵死,无疑对小红书造成了巨大的用户流失。

个人IP

个人IP?字面理解是,Intellectual Property,指个人对某种成果的占有权,在互联网时代,它可以指一个符号、一种价值观、一个共同特征的群体、一部自带流量的内容。网红和明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全面布局、多平台传播,有利于解决人们注意力稀缺和广泛地获取有用信息的需求。比如,罗辑思维就有每天早上的“语音60秒”、还有微信推文、得到APP、短视频、跨年演讲等多种传播形式。

下面列举一些常用的传播方式和平台:

1.音频: 例如:企鹅FM、 蜻蜓FM 、喜马拉雅FM、草莓FM

2.自媒体: 例如:微博 、微信、 公众号、 社群、 各种App

3.短视频: 例如:快手、秒拍、 美拍

4.直播:例如:B站、花椒、映客、咪咕

5.软文:例如:、今日头条、搜狐、网易、百家、虎嗅、36氪

以上传播方式因发展时间、用户定位、技术手段不同,适用的人群也不同,如何根据自己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平台,直接决定了传播的效果。总的来说,随着直播媒介升级,云平台的成熟,网红产业的兴起,以及媒体产业的变革,目前,直播已成为视频的移动互联网代表,也成了最火的信息传递媒介。

作为普通人,只要在某个细分领域有原创内容的开发能力和对特定人群的影响力,都有可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个人IP。

UGC内容运营

UGC落地到内容形态上有文字、图片、音乐、音频、视频等,落地到产品形态上,按照生产成本从轻到重依次为:

1、评论:文章评论、商品评价、课程留言、视频弹幕

2、话题:热门话题、主题征文、话题广场

3、问答:问答社区、一对一咨询、一对多问答直播

4、社区: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组建的用户集群,例如豆瓣小组、百度贴吧、明星圈子,社区通常包括以上三种产品形态。

一、内容更新频率

内容更新频率也即内容的数量、产能,内容更新频率高,意味着用户每次进来都能看到不一样的新内容,感受到UGC所构建起来的小型生态社区是活跃的、充满人气的,这部分可以通过调整产品分发的逻辑,充分调动存量内容的展现,但主要取决于用户是否愿意持续生产新内容。

产品上:

1、降低内容生产门槛,减少内容操作成本:喜马拉雅通过技术手段模拟主播工作台,让普通用户也能做主播;二手交易网站在宝贝描述中设置购入渠道、转手原因等文字模板,引导用户填充内容;

2、去中心化的流量分发、新人分发加权:快手实行平权流量分发,内容分发和推荐主要取决于内容本身和平台热度,而非发布者本人(的粉丝量或者特权),大量的素人也有上推荐位的机会,并持续输出较高的活跃度;快手创始人兼CEO宿华曾公开阐述过快手的核心和调性是“普惠”,每个人都可以记录自己的生活;

3、即时用户反馈:点赞、评论、关注、分享、收藏等标配交互设计和消息通知机制,事实上很多产品的反馈缺乏用户召回和提醒的这一闭环。快手独创的“双击666”正是在交互和动效上对点赞的一种升级,已经成了一种快手文化,也被竞品复用,据网络数据,仅2017年全年快手平台上的内容获赞次数超过700亿次,快手也将6月6日设立为互动点赞日。

运营上:

1、话题运营:充分借势热点流量,创造话题,引导用户参与UGC,已经成为各家产品常规运营手段。网易云音乐每一首歌就是一个话题、一个场景,凭借独特的“回忆杀”、“怀旧”的评论气质,硬是从AT的音乐版权挤压之下成功突围,独树一帜;

2、活动运营:利用创意活动配合奖品激励,刺激用户参与,且多见于品牌跨界合作,多渠道传播制造声量,同时起到拉新效果;16年联合魅族手机举办「神转折征文大赛」,18年快手短视频联合刺猬公社推出春节「还乡手记」非虚构故事大赛,都在此列;

3、引入新用户:通过上述规模性跨界活动,或者内容营销的方式,挖掘UGC的创意卖点,进行二次包装和放大,达到品牌传播和产品拉新的目的;2018年5月多抓鱼(一家二手书交易平台)在北京举办的「书中生物展」,把卖书人无意留在书里的“夹带”(一种另类的UGC)做成故事展,为多抓鱼低成本获取了一圈好感和用户自来水式地口碑传播。

二、内容的质量

内容质量体现一个UGC产品的调性,显性内容决定论(by 纯银)认为,显性内容会建立产品的形象气质,进而影响用户的创作与互动行为,这叫“从众”。除了为你的产品设置“公共展示”与“强力推荐”等显著的推广位,让优质用户与优质内容充满推广位,还要帮助用户提升内容创作能力,让用户的“质量”得到成长。

1、定义内容标准,做好用户教育:定义什么才是符合产品和用户定位的内容,什么才是可以得到推荐的优质内容,并在用户注册时或第一次发表内容的时候就告知用户,标准最好是产品和运营共同讨论得出,并结合数据、用户反馈动态优化。美拍短视频的「新手上路」,用攻略+优秀示例的方式,做了一波很好的用户教育;

2、内容审核:

内容审核分为机器审核和人工审核;机器审核即通过技术手段识别内容中的违规信息,前端不展示;文字内容有通用的关键词库,图片、音视频识别技术也渐趋成熟,例如快手的图像识别技术在视频内容的标签化及鉴黄鉴暴等方面有着领先的应用,提升了审核效率;但机器审核无法完全代替人工审核,尤其是受来自网络信息监管的政策压力,各UGC短视频平台都在广而告之似的扩招内容审核员,成为和互联网共生的一种新职业;

3、推荐分发:社区的调性很大程度上是由分发决定的,你看到的内容取决于产品和运营想让你看到的,也传达了平台对于内容的态度。

推荐包括算法和人工两种;

算法推荐:一方面,限制低质内容的曝光率;另一方面,优质内容分发加权;优质内容在数据上的定义,如点赞、收藏、分享、评论回复等用户反馈数据,以及内容本身的信息量和丰富度如字数多少、是否有图片、视频时长等,还有些不可量化的成分则需要辅助人工判断推荐;

人工推荐:由运营人员通过对好内容的主观判断,管理核心流量推荐位的内容露出;一种是对算法误判的内容调整推荐权重,低质内容降权(降低排序/取消推荐),优质内容提权(加入推荐/提升排序);另一种是结合运营需求,提升定向内容的曝光;推荐位通常包括首页信息流、Banner、榜单、专题等;

4、优质内容生产者激励:UGC用户有强烈的被关注、被认可的需求,因此对于UGC用户的激励,有流量激励和荣誉激励两种方式:

流量激励很好理解,就是通常上述人工推荐的方式,给予头部的UGC内容更大的流量曝光,更多粉丝关注;通常流量激励也会辅助低成本的物质奖励(比如产品周边、小额话费红包等);得到APP基于提升订阅专栏用户学习效果的目的,鼓励用户在评论区写学习笔记,并通过置顶、官方账号转载、汇编「一周热评」、赠礼物的方式,能做到15万人订阅的专栏,每天三四千人写留言;

荣誉激励即电子证书、官方认证标识、等级勋章、用户特权、排行榜等游戏运营的玩法,属于对优质用户的嘉奖,老生常谈,但屡试不爽,虚荣、热衷炫耀、渴望被肯定的底层人性何曾改变。小红书用不同的“小红薯”形象代替了成长体系的等级,每一个等级配套相应的特权奖励(个性化水印、表情包),升级则取决于优质笔记的数量。

运营加分项:

1、优质内容引导:轻度如教程攻略,重度如用户培训,告知标准、给出建议(选题、排版、起标题、拍摄技术等)、强调激励,建立一条龙服务;早期头条学院选择了和高校合作,举办新媒体训练营,提供奖金和实习机会等鼓励大学生运营头条号,低成本获取了一波优质内容;短视频火爆初期,美拍大学、百度短视频训练营也是通过邀请KOL录制教学视频的形式,赋能内容生产者;

2、引入外部优质内容生产者,形成示范:有一定知名度的优质用户能起到榜样作用,也能产生粉丝经济;除了穷尽一切人脉资源联系到人外,运营还可以通过向优质用户展示和“TA”相关的影响力,包括讨论人气、呼吁度等,作为接下来邀请内容创作者入驻的有利“诱导”条件。当然,对于这部分用户,应该有专人做定向的日常维护、沟通和激励的工作。这事也可以归到用户运营的工作内容。

3、内容整合和二次分发:UGC不是只做好用户端的内容生产就可以了,运营端也要保证20%-30%的PUGC,挑选优质UGC内容,进行整合和多渠道二次分发,既可以激励相关产出用户,还可以延长优质内容的生命周期,扩大内容影响力。整合形式包括收入专题、汇编文章(每日精选、一周热评、一周精选)、汇编电子书等,通过站内推荐位、自媒体平台账号,甚至独立运营App进行输出;知乎在这方面一直做的很好,无论是知乎日报APP,知乎圆桌、知乎周刊、知识青年等都在努力把优质问答UGC的价值最大化;

4、帮助头部用户变现:面对头部用户中已经是PGC段位的用户,需要有更深度的变现层面激励;常见的产品变现机制有广告分成、电商导购、知识付费、付费社群等,运营则以打造自有IP为目的,通过独家签约、勾兑商业活动、全网推荐等手段经营,实现品牌和用户的双赢;当下不少财大气粗的自媒体平台猛砸重金补贴扶持PGC作者的做法,是建立在抢占流量和市场份额的基础上,且已经实现了收入>补贴成本,小平台很难效仿;但是从长期来看,当市场格局既定,补贴能否持续也是未知,还是应当让PGC用户自己实现造血能力,平台提供工具和服务。

三、用户之间的深度互动

UGC以内容为主,内容铺垫调性,互动支撑活跃,互动多了就靠近社交。社交有轻社交和重社交,点赞、关注、评论、赞赏都在轻社交之列,私信、加好友、群聊属于重社交,一定的社交互动可以让用户有沉没成本,提升用户粘性。轻社交应当有,重社交因为会对用户造成信息打扰,且削弱内容调性本身,慎重做成产品功能,运营上可以视需求兼而有之。

产品上:

1、优化交互体验,提供操作便利:将点赞、关注、评论、赞赏等交互功能落在一级页面,减少用户的操作步骤,采取按钮吸底或侧边悬浮等固定展示形式,起到一定的暗示引导作用;

2、突出互动效果,增加创意设计:如即刻在信息流露出部分评论人昵称和评论内容,并打上了“热评”标签,激励浏览者参与评论互动;网易跟帖盖楼、视频网站的弹幕+1,以及上文提到快手的“双击666”都是互动形式的创意演化,值得借鉴;

3、培养机器“路人甲”:僵尸粉、机器点赞、虚假的直播人气,虽然不可持续,但在种子期和成长期确实非常管用,可以解燃眉之急;现在也有不少平台也在用机器伪装真人“打赏”,需承担一定的成本,通常单次打赏金额不会太多(0.5-1元左右),而且会设置提现门槛,但效果却是,用户认为自己有了“忠粉”,继而UGC动力大增,咳,产品套路深起来真的不比运营差;

运营上:

1、活跃用户社群运营:在网站、App之外,建立了众多微信群聚合同一专题下的活跃用户,如读书群、出版群、写作群,也有不少活动群,这批兴趣相近的用户借助微信群更方便交流,互加好友强化关系链,同时继续为贡献高活跃和基于“微信好友”关系的高频互动;

2、互动激励活动:基于提升互动目的,组织类似“集赞”、“拉票”、“好友pk”等活动,配合有吸引力的奖品激励,简单粗暴,行之有效;

3、组织线下活动:如微博粉丝见面会,知乎盐club、美拍周年生日会,运营线下活动,为用户创造真实空间里的互动,缔造更深度的社交关系,将会反哺产品内的互动强度;

当然,以上很多产品和运营策略基本已经成了老生常谈的标准配置,但执行细节以及创新的方式则是体现运营差距的地方。方法论虽然多,也不是需要全部照抄照搬、面面俱到,实操过程必然需要结合产品内容形态、资源多寡量力而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会化营销:内容生产、管理和带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