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物学》:一本在30多年前,引发学术大论战的生物学著作

看过一部讲述黄石公园野生狼群生活方式和领地之争的纪录片,名为《狼之谷》,片中除了项圈编号为21的公狼和黑狼302的故事格外吸引人之外,狼群的社会构架和生存法则也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众所周知,狼以族群的形式生活和捕猎,狼群正常情况下至少有领袖公狼和母狼各一头,另有成员若干,惨兮兮的时候可能才3-4头狼,族群壮大时也可能有30多头狼。

狼群统一行动、争夺领地、捕猎、养育幼崽,也将食物分给族群内留守或不擅长捕猎的成年成员,比如纪录片中的黑狼302觉醒之前就是一直又软又怂,小时候靠父母,长大了靠弟弟,出工不出力但也长得高大壮实。

狼的习性和生活方式的一些特点,往往为人们所欣赏和向往,其实这是狼这种动物社会构架的表现,除了狼之外,还有很多生物表现出鲜明的社会性,鸟类、哺乳类、昆虫等等,社会生物学就是以此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学科。

而说到社会生物学就不得不得提到学科的开创者,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教授、进化生物学界的一代宗师爱德华·O. 威尔逊。

他一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曾被授予美国国家科学奖章,获得过两次普利策奖, 1975年撰写出版的专著《社会生物学:新综合理论》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动物行为学著作之一,奠定了社会生物学的学科基础。

后浪最近引进了这本大部头著作的25周年纪念版《社会生物学:个体、群体和社会的行为原理与联系》,全书共三个大部分27个章节,前26章详细阐述动物的社会性,最后一章是关于人类的生物性(这一章的内容也是当年生物学界学术大论战的源头)。

无论是学习生物学专业知识,还是作为通识学科普及读本,这本书都是当之无愧的经典。

《社会生物学》封面

01 生物的社会性

《社会生物学》从群体遗传学和行为生物学出发,研究动物的社会行为系统。

昆虫集群的成员,都是按照特定的模式去生长、竞争、繁衍和死亡的。而脊椎动物的发育系统和通信系统虽然与昆虫差别很大,但这两类动物的族群社会行为,却有相当程度的相似性,甚至在部分重要的细节上,也存在趋同现象。

鸟类和哺乳动物中,也有不少非常相似的社会行为,例如讨食和喂食,幼崽会通过一些信号向养育自己的亲本索要食物。

幼鸟讨食会用张大嘴并发出叫声的动作,声情并茂地催促投喂;而哺乳动物的幼崽,也有类似行为。比如在《狼之谷》这样的纪录片中就能看到,食物稀缺的时候,小狼发出呜呜的叫声,用鼻子顶弄母狼的嘴和鼻子,表达出肚子饿的意思。

食物的共享不仅仅发生在成年体和幼年体之间,在部分生物的成年体之间也会进行食物交换,比如狼群捕猎后会分享食物,狒狒和黑猩猩捕获猎物后也会讨食和共享;成年蜜蜂中的工蜂,会通过交哺分享液态食物,交哺现象也普遍存在于白蚁中。

完全不同的物种为何会有相似的社会行为,生物个体为精准适应环境如何促进社会行为的发展,是《社会生物学》中社会机制这一部分中深入研究的一块内容。

《社会生物学》插图

02 人类的生物性

深入研究群体遗传学和行为生物学之间的关联,有助于深度理解动物的社会行为,爱德华·O. 威尔逊认为从动物行为出发,是可以进一步去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的。

过去主流的观点认为,人类发育中的大脑是一张白纸,具有无限的可塑性。

《社会生物学》提出的遗传行为学观点,与主流的观点产生冲突,引发了20世纪生物学界的学术大论战。

而到了20世纪末,虽然尚未从统计学的角度验证是否存在种族差异,但是已经可以证明人类个性与智力的变异,具有一定的遗传基础。

在生物学和文化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遗传进化与文化进化相互交融,然后人类才具备了人性。

人性其实是一种表观遗传规则,让我们做出最快速、性价比最高的反应。很多人都有害怕的东西,有的人怕蛇,有的人怕蜘蛛,还有的人恐高,虽然没有被蛇咬过或者从高处跌落,但这些恐惧感从小就有,仿佛与生俱来。

这就是表观遗传规则在生理层面的表现,令我们在面对自然环境中亘古就有的危险时保持畏惧,也令我们对自然环境表现出一种矛盾的态度,崇尚自然,又不断尝试征服和改变自然。

究其原因,虽然现代生活令人们与自然产生了较多隔阂,但记录在遗传密码中的讯息却时刻在提醒着我们:人类的祖先曾经在自然环境中生活了几十万年。

表观遗传规则决定了我们许多行为和思维,比如用笑表现开心、高兴和善意,以及用肢体语言传达情绪等等,表观遗传规则可以说是1975年至今,许多生物学和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主题。

爱德华·O. 威尔逊认为社会生物学虽然是动物学中一门新兴学科,但因其能更客观、更精确地描述人性,所以社会生物学最终一定会在促进重要知识分支之间的契合中发挥重大作用,并最终成为社会科学的基础。

《社会生物学》插图

总结

作为一个科学的开山之作,爱德华·O. 威尔逊的《社会生物学》确实是一本非常硬核的书,它读起来很难,因为知识体量庞大,兼具广度与深度,自成体系,消化吸收起来不会很容易。可要不是这样,也不会成为学科经典。

更多的读者大概和我一样并不会专门研究生物学,而作为通识学科著作去阅读时,这本书能帮助我们打开视野,避免单一领域思考,更深刻和全面地理解世界。

THE END

我是聂梓吟,分享原创书评,欢迎多多交流~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会生物学》:一本在30多年前,引发学术大论战的生物学著作)